岳永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岳永逸 | |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 |
知名於 | 北京市"百人工程"中青年理論人才培養計劃成員 |
知名作品 |
|
岳永逸,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市"百人工程"中青年理論人才培養計劃成員,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方面的研究,如鄉土宗教、民間文藝、都市文化等。已經出版《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等專著5本。曾榮獲第四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第九、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藝術著作獎,第五屆北京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德藝雙馨獎,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
目錄
開設課程
民間社會制度研究;北京民俗文化;當代文化人類學專題;宗教民俗學
個人簡歷
1990.7-1998.8 在四川省劍閣縣的鄉鎮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
1998.9-2004.6 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師從劉鐵梁教授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2004.7月至今,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曾經擔任的社會工作:
曾經從事過山區中小學的教育工作,在報社擔任過編輯、記者;
現在是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選;
編著
執行主編,《節日研究》第二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主 編,《新中國北京文藝60年:1949-2009.民間文藝卷》,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副主編,《中國民俗文化志·北京·門頭溝區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主要論文
2011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讀書》2011(9):159-162.《大春節觀與年味濃淡的色素分析》,《思想戰線》2011(5):67-72.《多面的胡仙與另一隻眼:評<胡仙敬拜:帝國晚期和現代中國的權力、性別與民眾宗教>》,《開放時代》2011(9):148-158。《說與寫:雜吧地北京——天橋的敘事學》,《民俗研究》2011(2):214-239。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1(10):80-92全文轉載。
2010
《反哺:民間文藝市場的經濟學——兼論現代性的民俗學》,《思想戰線》2010(5):104-109。《俯視、蔑視與平視:百年鄉村廟會研究史及其心性》,《節日研究》第一輯,李松、張士閃主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p5-33《家中過會:生活の流れにおけゐ民眾信仰》,載《比較民俗研究》(for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4(2010.3):71-122《兩個世紀初的想象:原生態與民間藝術的弔詭》,《文藝爭鳴》2010(3):13-17《裂變中的口頭傳統:北京民間文學的傳承現狀研究》,《民族藝術》2010(1):6-12。
2009
《中國民間宗教:隱喻誰的帝國——評<帝國的隱喻:中國民間宗教>》(與李華偉合寫),《宗教人類學·第一輯》,404-414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日常表達中的華北鄉土社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4(2009.12): 25-36《眼淚與歡笑:唐代教坊藝人的生活》,《民俗研究》2009(3):58-98。
2008
《傳統民間文化與新農村建設:以華北梨區廟會為例》,《社會》2008.28(6):176-193,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9(4):47-55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報》第25期12版(2009年1月6日)轉載。《磕頭的平等:生活層面的祖師爺信仰——兼論作為主觀感受的民俗學》,《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5(3):21-34.《學術田野與媒體田野:直面災後族群文化的傳承》,《民族藝術》2008(3):56-60。《民間藝術、商品與文化自覺——當代中國民俗文化市場繁榮的反思》,《民俗學研究》(Korean Journal of Folk Studies)Vol.22(2008.6),p137-159。《近代都市社會におけゐ底邊階級——北京天橋芸人の由來·自己認識及びその變化》,《比較民俗研究》(for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2(2008.3),p31-54。《范·根納普及其<通過儀禮>》,《民俗研究》2008(1):5-12。《時空體認的轉換及迷失——<自我的他性>讀後》,《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8(1):187-193。《家中過會:中國民眾信仰的生活化特質》,《開放時代》2008(1):101-121,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宗教》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p115-131。
2007
《鄉村廟會的政治學:對華北范莊龍牌會的研究及對「民俗」認知的反思》,收於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五輯)》,203-241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近代都市社會的一個底邊階級:北京天橋藝人的來源、認同與譯寫》,《民俗研究》2007(1):92-120。
2006
《城市生理學與雜吧地的「下體」特徵:以近代北京天橋為例》,《民俗曲藝》(台灣)154(2006.12):201-252。《無定法的田野——天橋藝人調查的回顧與反思》,《民俗研究》2006(2):35-51。《日本落語的傳承與文化自覺》,《民族藝術》2006(1):18-30。
2005
《傳統的動力學:娃娃親的現代化生存》,《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6):69-78。《傳說、廟會與地方社會的互構——對河北C村娘娘廟會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戰線》2005(3):95-102,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p17-26。《民俗學視野下的人文奧運》,《民俗研究》2005(2):29-40。《鄉村廟會的多重敘事:對華北范莊龍牌會的民俗學主義研究》,《民俗曲藝》(台灣)147(2005.3):101-160。
2004
《民俗學主義的興起、普及及影響》(與西村真志葉合寫),《民間文化論壇》,2004(6):70-75。《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試行)下》(與劉鐵梁等合寫),《民俗研究》2004(3):152-177。《對生活空間的規束與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廟會》,《民俗曲藝》(台灣)143(2004.3):213-269。
2003
《脫離與融入:近代都市社會街頭藝人身份的建構——以北京天橋街頭藝人為例》,《民俗曲藝》(台灣)142(2003.12):207-272。《村落生活中的廟會傳說》,《民族藝術》2003(2):43-54。
2002
《紅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濃描與實錄——我讀<紅山峪村民俗志>》,《民俗研究》2002(2):176-183。
2001
《當代北京民眾話語中的天橋》,《民俗研究》2001(1):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