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岸裡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岸裡社(Lahodoboo,台羅:Huānn-lāi-siā[1]),為18世紀台灣平埔族巴則海族當中,人數與勢力最大的群落,社址在今台中市神岡區

史獻記載,當時台灣十萬人口中,該社(歸化之巴則海族)就佔有428戶共3368口,而活動範圍最廣時,曾從台中豐原一帶擴展到今日台中市西屯北屯大雅神岡潭子豐原石岡新社東勢后里以及苗栗縣三義銅鑼卓蘭等區。日後,仍有學者稱這範圍為岸裡地域。

會達到如此大勢力範圍,起因於1699年該社幫助清官府平定吞霄社動亂。而巴則海族更因岸裡社的漢化與推展,成為當時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知名人士有潘敦仔

岸裡社雖坐擁大片的青埔林地,卻少參予土地的拓墾,其原因除了漢人移民大量進入該岸裡地域外,也因清官府賦予該社太多勞役與公差[2]。加上漢人文化強勢入侵,讓岸裡社人數迅速萎縮。到了1893年時,自我認知為巴則海族人只剩下300戶,1611人,而其中只有不到4分之1為岸裡社[3]。而到了20世紀中已經全部漢化,保有原本文化岸裡社的巴則海族或平埔族已幾近為零。但當時岸裡社頭目潘家在今臺中市神岡區岸裡里尚有岸裡潘家古厝。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參考 地名詳細資料(岸裡里). 內政部. [失效連結]
  2. 施添福,《清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
  3. 張耀焜,1939年,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