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聖寺三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崇聖寺三塔

地處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南336米處有桃溪向東流過。北76米處有梅溪,東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景區簡介

中文名稱: 崇聖寺三塔

外文名稱: The Chongsheng Temple And The Three-Pagoda

別 名: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

氣候條件 :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

始 建: 公元824年—859年

高 度 :塔高42.17米

所屬城市:雲南省大理

所屬景區: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

崇聖寺三塔始建於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磚塔,共16層。稍後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都是10級。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

《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相傳古時修建三塔,採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後,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餘里。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籍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餘金,歷時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後,又建了規模弘大的崇聖寺。

1925年地震,塔頂震落,殘破很重。建國後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維修 [2] 。 。

千尋塔

千尋塔座落在崇聖寺前約300米,背西面東偏南,平面方形中空,迭澀密檐十六層磚塔。塔身高59.4米(台基上皮至塔頂鐵圈盤上皮),兩層台基高3米,總高62.4米,包括塔剎通高69.13米。輪廓端莊素雅,外觀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陽白馬寺塔同一類形。

塔基基礎深度,基底至上層台面2.35米,至塔心地平4.55米。基礎底面積約190平方米,為塔身截面積二倍余。地基紅粘土夯實,深約1.4米,上鋪河卵石一層,厚30厘米。滿砌基礎磚七層後收台,外錯三級,寬2.04米,高2.35米,平上層台基內收一級,寬48厘米,高4.24米。塔心紅土地基上有徑2厘米圓孔一眼,深1.34米,是建塔定位標識。

塔身寬9.85米,約為塔身高的1/6。第一層高12.04米,二層以上驟變低矮,層高僅66~110厘米。由於外觀因素,在加固時1、15、16並未貼砌。貼砌面磚層後中腰粗壯塔身輪廓呈拋物線形,敦厚堅實。

16層塔檐以上收成方形須彌座,須彌座高1.23米,上寬2.56米,下寬2.96米。柬腰包砌條磚一層,厚59厘米。依粘結材料、磚型號推斷,亦為明代「補整」。覆缽大口向下,底徑2.28米,缽底向上收縮成一直徑50厘米的圓口。覆缽通高1.07米,壁厚1.5厘米,缽上陽刻八葉蓮花紋圖案。覆缽外圍裹八格扁鐵圈盤,扁鐵4.5×1.8、4 x 0.7厘米,鍛打鉚接,形狀似覆缽。扁鐵上有等距規整鉚釘孔,

1978年在該處清理出各類文物400餘件。柱筒埋入16層塔檐深1.67米,其餘部分包砌在塔頂須彌座內。為了增加基坐的穩定性,在須彌座下皮埋設120×60×23厘米條石夾板箍一層,其上套置內外鐵「籠」兩件,埋砌在須彌座內。

塔頂四角端殘存骨架一具,高68厘米,向前彎曲,鐵架外包鎏金銅皮。李元陽《雲南通志·寺觀志》稱千尋塔:「錯金為頂,頂有金鵬,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佛圖寺塔、宏聖寺塔及昆明慧光寺等塔均有此裝飾,是雲南早期密檐塔特點之一。

16層塔檐四隅埋置三通鐵拉鏈一套。鏈尾穿過塔檐鉚固在檐下扁鐵箍架上,鏈端固定塔剎四角垂鏈 。

北(南)塔

北塔距千尋塔70米,平面八角形,中空,密檐十層磚塔。塔身高(台基上皮至塔剎端)39·42米。台基高077米,總高42.19米。北塔(包括南塔)塔身塑砌蓮花、斗棋平座,形式繁多的塔形龕及團蓮、倚柱等,外觀輕盈華麗,和千尋塔莊嚴雄偉的風格形成鮮明對照,既不同於唐代密檐磚塔,和遼金塔亦有差異。

塔基北(南)塔台基部分經近代重修,已非原來面貌。上層台基寬9.4米、高1.85米。下層寬12米、高40厘米。漿砌片石白灰構縫。單階十級西向。

塔基深2.9米(58皮磚)。上1.9米較為規整,距塔身約50厘米,基本垂直。排磚方式以順、丁磚。1.9米以下改為45。斜鋪,逐層放腳。基底面積約80平方米,是塔身截面積的2.5倍。按型制分析,該塔台基原似磚砌須彌座,上承塔身。雙重片石台基按箱內回填的大理石碴推測,是清末、民國初年重建。

塔身第一層塔身寬5.36米、高4.4米。2~10層塔身高1.3~0.6米。第一層東南西北四面嵌碑,文字漫漶不辨。二層八面券龕,高70厘米、寬31厘米、深33厘米,內供紅砂岩石雕立佛、坐佛各一尊。釋迦佛通肩大衣、蓮座。觀音像金冠、胸網纓絡,帶臂釧,下着薄裙。和劍川石鐘寺造像極相近。三層以上塔身裝飾有三種,3~7、9層依次塑砌單層、三層,方形、圓形、五面形塔形龕,龕內原供銅佛一尊,高15厘米,結伽趺坐,通肩大衣,螺髻。造像手指纖細,施無畏印。八層東西、南北向砌置券洞,直通塔心。其餘四面假直楞窗,高42厘米、寬52厘米,每窗五楞。第十層窗、龕相間。平座形式兩種。2、3、5、7、9、10六層施蓮花座,其餘三層作斗棋平座。八角葫蘆狀倚柱。

10層塔檐檐口以上內收119厘米砌八角剎座,高50厘米。塔剎高4.85米,中心柱方形鐵柱,固定端埋深2.68米、通長7.48米。柱底10×10厘米、柱頭2×2厘米。為了增強中心柱穩定,塔剎基座以下的砌體內埋置20~23厘米大條石三層,層距55.71厘米。條石中心鑿孔固定鐵柱。

塔剎由三層葫蘆一層傘蓋組成,葫蘆直徑自上而下分別為69、82、100厘米,紫銅鎏金。傘蓋殘,依南塔徑約2米有平出無升起,形若傘狀。脊端飾桃形鎏金面葉,八角垂銅帶,斷面420.8厘米,鎏金,各懸掛鐸鈴8隻 。

南北二塔不但構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對而傾,南塔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內向」記載,400多年前已是傾斜之塔了 。

重點保護

崇聖寺三塔在1961年3月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8年至1981年,國家又撥款對三塔進行了歷時三年維修加固。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聖寺三塔文物保護管理所,隨後又組建了三塔公園。

2005年4月崇聖寺大規模恢復重建竣工,結束了崇聖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崇聖寺的規劃布局以保護三塔為核心,借鑑了世界著名寺廟布局的特點,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特色之精華,按主次三軸線,八台九進十一層次進行規劃建設 。

旅遊信息

所屬景區:崇聖寺三塔文化旅遊區

開放時間:8:00-19:00 [12]

景區地址:大理古城北門三文筆村

最佳時間:四季皆宜

交通指南:從大理古城北門往北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 [3]

崇聖寺三塔還在80年代衍生出一個三塔倒影公園。公園占地27畝,有水面積達10多畝。

公園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許的崇聖寺三塔,以園內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姿態而得名 。

視頻

大理三塔,大理旅遊必到的景點,後面是崇聖寺

參考資料

   

  1. 崇聖寺三塔,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3-04-13]
  2. 崇聖寺三塔,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3-04-13]
  3. 崇聖寺三塔 大理的地標性建築 ,新浪.2014-09-30[引用日期20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