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文重教大園村(二篇)(倪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崇文重教大園村(二篇)》中國當代作家倪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崇文重教大園村(二篇)

崇文重教大園村

椰影婆娑,花團錦簇,稻穗吐蕾,靜寂幽雅。一條筆直的水泥村道跨過鬱鬱蔥蔥、花果飄香的綠色田洋,通往被譽為「重禮儀、重教道、重教育」的「三重」村莊——瓊海市大園文化古村。

沿着竹影搖曳的鄉道,我快步繞過用琉璃瓦裝飾的高高圍牆,一座文明、禮儀、莊重,被粉飾一新的建築群立刻展現在面前:這就是大園古村歷史悠久、遠近聞名、歷經劫難的世德園。世德園是為紀念明清朝、民國及共和國時期,歷代大園弟子崇文重教優良傳統的歷史足跡而修建的。世德園內由世德堂、廂房、後院教室、後院園林和設在幾百米處的「大園文廊」組成。世德園整個占地715平方米,建築面積有518平方米,修建時較好地維持了原始的規模和風格,基本上還原了世德園橫跨了幾個朝代的歷史傳統風貌。

走進世德園,讓人感到猶如置身於那個朝代,一碑一物,所見所聞,讓人穿越時空,思緒萬千。世德園的門樓是仿明代官帽樣式建築而成,兩邊懸掛一副對聯:「世傳忠孝承先輩,德貫詩書啟後昆」, 格外引人注目。該詩用「世德」兩字做為藏頭,詩意盎然,妙趣橫生。遊客每每至此都駐足沉思,浮想聯翩。步入園內便是世德堂的教室、祠堂和學校辦公室。在中間一行廂房正中位置,對聯上寫着「崇德尚文泉祖訓,建堂興學景公行」,褒頌石泉和景山兩位先賢潛心崇德興學的楷模。再往世德堂四周圍牆處看,是環繞着牆壁碑刻的《弟子規》長廊,大園村將原世德私塾用的教材文字,邀請海內外名家撰寫書法,鐫刻石塊掛在牆上,讓人們細細品味,永世弘揚。

步出世德堂內院,我信步進入後院園林,兩塊大圓石頭上分別寫着大園村的古訓:「吃番薯飯也送仔讀書」和中華古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字樣。園裡十面黃底紅邊的長條旗幟,用黑色鋼管整齊地豎立在園林里,旗幟迎風飄揚;旗上面彪炳着各個朝代的進士狀元姓氏,告訴人們大園村文化氛圍的厚重,體現着大園傳統耕讀文化的內在精髓,以及世世代代子孫崇文重教的執着理念。

大園古村是一個具有海南特色的傳統耕讀文化古村, 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的學習氛圍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成就了該村崇文重教、重學的風氣,成了遠近聞名的「舉人村」、「博士村」、「教師村」、「華僑村」。 在古村偏東南處的「大園文廊」里,薈萃着國內許多名家、學者的20多塊書法清秀、風格各異的詩詞、碑文。遊客在書廊里盡情品味這些龍飛鳳舞,剛健有力的書法後,就會體味到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在文廊的正對面,兩口修茸一新的古井,分別命名為「石泉」和」慧泉」。「石泉」為大園村先祖黎公允開掘。黎公允於明朝天啟年間遷居大園古村辦學,建屋掘井取水。當挖至七、八尺深,遇到巨石而無法再挖,故想放棄另尋井址。誰知翌日起床一看,巨石周邊的泉眼汩汩流出,涓流不斷,井裡溢滿了清甜的泉水。大園小學創建開學後,因教導有方,學風醇厚,周圍十鄉八里的子弟紛紛前來求學。一時間,原有的「石泉」不夠飲用,又開挖一口「慧泉」,意思就是為學子們提供智慧之泉水。這兩口井泉一直流傳下來,直至今天仍然作為激勵大園村弟子勤奮讀書,努力向上的強大動力。

瓊海大園文化古村,從古至今崇文重教已蔚然成風,大大小小的村民奮發進取、立志讀書報國之心濃烈,以興學為樂,以耕讀為本,以知識為榮,漸成大園古村的一種凝固的人文風景。大園村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數百年來,賢才輩出,舉目皆是。從這裡先後走出了明清時期的3位舉人、9位貢生和63位秀才,民國與共和國時期又有153位大學生從村中走出(其中博士4名)。《瓊海縣誌》(1995年版)記載國內培養的博士有全縣4位,大園村就占了3位。目前,全村教師之家占60%以上,三代以上的教師世家有 3 戶。幾百年的書香墨韻薰陶並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園村人,無論是清泉永涌的古井,還是虬枝盤旋的古樹,或是兒時求學輕踏的求學古道,處處都滲透着大園古村尊重文化、重視傳統的氣息。大園村男孩女孩都一樣,到學校讀書男女有同樣的權利,這種權利造就了上個世紀50年代大園古村第一批女大學生。

如今,歲月已經遠去,歷史已經變更。而占地約500平方米的原大園小學遺址,從來沒有被人挪用過一寸土地,遺址上的青磚綠瓦仍然依稀可辨,它們遺留的殘跡仍然受大園村民的愛護,將其當作聖殿一般在心底保留着一種敬意。在離大園小學不遠處,有一條長約800米的小路,用青磚鋪就,雖看似普通,卻是當地學子最深刻的情感寄託。曾經有無數個清晨和夜晚,多少個春夏秋冬,莘莘的大園古村學子踏着這條青磚小道求學苦讀,後來學子們將這段路稱為「求學古道」,立碑記載,沿用至今。小道兩旁增加了「大園治學古訓」篆刻碑林,收集了來自全國18位篆刻家的佳作,刻錄着自中華文化奠基者孔子,以至本村鄉賢黎夢禎等18位先人有關治學的箴言,更增添了求學古道的悠遠韻味。

我在「世德堂」里一塊石刻碑文中看到:在過去的三百餘年間,世德園三毀四建,前赴後繼,薪火相傳,充分體現了大園村人尊德重教的優秀傳統。現任中山大學教授黎紅雷在「世德堂」復建之際,倡議新修《弟子規》碑刻長廊,以繼承先輩傳統,陶冶後人品質。一些前來觀光遊覽的遊客,也像當年文人學士一樣慕名而來,感受大園古村非同尋常的文化底蘊,有的遊客還專門帶上孩子,在《弟子規》長廊前,指點迷津,諄諄教誨,循循善誘,熟稔弟子規的章節,朗朗的讀書聲時時響徹大園古村的上空。漫步大園古村,感受着古老傳統文化帶給我的精神陶冶。這正是:「學林獨步品書香,群眾奔康志氣昂。燈火闌珊求學道,英才足履寫輝煌。」

高鐵從家門口經過

海南東環高鐵1列8節扁頭白色豪華車廂的動車風馳電掣地從海口往[三亞]]方向飛速行駛,窗外掠過一幅幅海南特有的熱帶田園風光。坐在潔淨溫馨動車裡的黃盛雲老伯一直在細心看着窗外的景色,他的眼眶不知咋的一次次地被淚水濕潤,10年前離開家鄉萬寧時的情景頓時浮現在他的眼前……

黃盛雲是萬城鎮雙溪村人,早年曾在國營單位工作,妻子因病離他而去後,退下崗位的他生活變得孤單枯燥,唯一的親生女兒大學畢業分配廣州工作,他身邊就沒了依靠。10年前,女兒從廣州回來將他帶到廣州一起生活。女婿對他說:「爸,我們在廣州有房子,收入也挺不錯的,你就到廣州來居住,讓我們好好照顧你,過一個幸福的晚年吧。」黃盛雲拗不過女兒和女婿的盛情,踏上了離開家鄉的旅程,想不到他這麼一去就是整整10年。

今年清明節前夕,黃盛雲老伯專程從廣州經粵海鐵路到達海口站,又乘座東環高鐵直達離家10年的萬寧。當他看到高鐵動車在一座建築新穎,裝修豪華的萬寧站徐徐停車時,他怎麼也想不到這裡就是自己離別10年的家鄉——萬寧。

「萬寧變化真大!」黃盛雲老伯信步走出火車站,第一句話就情不自禁喃喃自語道。他看到火車站前面原來是一片低洼積水坡地,現在已變成平坦的車站廣場,旁邊的河道已建起一座名叫「火車站大橋」,廣場上綠樹成蔭,遊客如織。一條8車道命名叫「建設北街」的水泥大道從火車站前面經過,連結着市區和市郊。黃盛雲清醒地記得:從火車站往北走是大茂鎮的芒坡村,往南走就是他的家鄉——南山村委會雙溪村。回家之前,他的侄子曾不止一次地電話告訴他:3年前海南建東環高鐵,他們村被規劃搬遷要建高速鐵路,鐵路建成後高鐵就從家門口經過。到那時,村民們天天都能看到動車歡快地載着大江南北的遊客,夜夜能聆聽動車發出輕輕的有節奏的響聲,靜寂的黑夜已不再沉靜單調,而是被一輛輛動車裡照射出來的燈火輝映着、喧鬧着、陪伴着……雙溪村村民從此也將融入萬城熱鬧的市區中去,過着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黃盛雲拿着行李隨侄子阿良回家。過去的家已不復存在,現在的家就置於城市一偶的安置區里。他們沿着寬大平坦的水泥大道來到環市一西路一幢新建樓群旁,侄子阿良用手指着樓房說:「伯父,這就是我們的新家。」黃盛雲抬頭仰望,這是一幢高5層高的鋼筋水泥樓房。樓的主體用大梁用水泥灌注,框架結構,造型富麗堂皇,上下布局合理。黃盛雲的弟弟黃盛海高興地迎出來,緊緊擁抱着10年不見的哥哥話長道短。黃盛雲大伯在一樓大廳看到樓房裡布置新潮,各種家具一應俱全;二樓是專門給弟弟黃盛海和嬸子居住,還有幾間房間是留給盛雲大哥及其女兒女婿回來時居住的。三樓是2個兒子和兒媳們寓所,每個房間裡都裝有液晶電視機、高級音響、高檔沙發;四樓有6間帶衛生間的臥房,分別出租給來萬城打工的外地人居住。黃盛雲一口氣登上了5樓,從陽台上向西望去,4條平行線似的鐵軌直向南北延伸開去,時不時有一列列動車從鐵軌上呼嘯而過,鐵軌的遠處是望不到盡頭的高山和大海。黃盛雲再往近處看看,10年前熟悉的雙溪村已分成東西兩半,千畝良田裡雙溪村村民正在緊張勞作,收穫着一年豐收的希望;一輛輛農用拖拉機聲嘶力竭地發出「噠…噠…」的轟鳴,載着肥料、蔬菜、大米、建材等物資,在村道上川流不息來往穿梭,它們時而穿過高鐵涵洞,時而開上鐵路高架橋,時而淹沒在林蔭覆蓋的彎彎曲曲的鄉村道路上,好一派市郊繁忙的景象。

吃過晚飯,夜幕幾經降臨,四周街道上夜明珠齊刷刷地大放異彩。黃盛雲大伯兄弟倆坐在陽台上乘風納涼,敘舊聊天。他們說起10年來的兄弟倆離別後的相互思念;又談起拆遷時心中不快的樁樁往事。弟弟黃盛海感慨良深地說:「那時我們村被政府徵用土地建高鐵,村里群眾一時接受不了,就強挺着不搬不拆。雖然政府人員三番四次上門工作,可鄉親們就是接受不了,你也知道這裡畢竟是我們世世代代的居住地啊!」盛海話鋒一轉,臉上露出喜色。可是過了不久,政府就劃出土地建設安置區,將拆遷村民全部搬遷出來,規劃土地安置,又派工作組度量賠償,幫助拆遷戶重建家園。我們一家藉助政府的賠償款,很快完成拆遷,再把政府的補貼賠償款和平時積累的資金加在一起,終於把樓房給建了起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聽政府的話好,國家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不能無動以衷啊!

黃盛雲老伯原是從國營單位退休人員,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加上在廣州跟隨女兒居住多年,也算是見多識廣的人。他對弟弟盛海說,你們在家能這樣認識就很好,要體諒國家的難處,家鄉要發展,國家要建設離不了群眾的支持。高鐵是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和建設自貿港的重要基礎工程,現在經過進過運行經濟效益顯而易見。黃盛雲說完,遠處一列動車從三亞往海口方向飛馳而來,一束燈光照亮前面長長的鐵軌,8節車廂里燈火通明,像一條黑夜中的流動的「火龍」,穿越夜幕,飛渡時空。車廂里遊客歡聲笑語,喜氣洋洋。黃盛雲老伯看得出,今天的海南已不是10年前的海南,今天的萬城也已不是昔日的萬城。

黃盛雲回萬寧老家每天都在五樓看高鐵動車從家門口經過,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有一天他找來弟弟說:「盛海,我打算回家鄉居住了,也算是落葉歸根吧。」弟弟盛海說:「好呀,我就想哥哥您回來家鄉和我們好好安度晚年啊!」多麼誠懇的話語,多麼深厚的兄弟情誼。一句話,說得兄弟倆緊緊摟抱在一起。 [1]

作者簡介

倪平,(常用筆名萬音,發稿筆名霓虹、旖旎、李萍),男,漢族海南萬寧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