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黎聖母院(音樂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黎聖母院(音樂劇)
圖片來自香港商報網

巴黎聖母院》(法語: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國加拿大聯合製作的一部音樂劇,改編自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1] 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於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劇中的音樂為意大利作曲家理查德·柯強特(Riccardo Cocciante)所作,歌詞為法裔加拿大詞作家呂克·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所作。

《巴黎聖母院》是另一部改編自法國名著的同名音樂劇,在基本音樂劇框架中融入大量流行音樂元素,巧妙地將美聲唱法和搖滾樂有機地聯繫起來,動人的旋律令人百聽不厭;伴舞的演員中有聲名顯赫的YAMAKASI七人組合(盧貝松電影《企業戰士》的聯合主演),舞者在貌似簡單的布景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向觀眾展示了戲劇衝突;強烈的音響效果和精心設計燈光布景相配合!

自巴黎首演後,陸續在加拿大法國比利時俄羅斯瑞士意大利中國大陸韓國海地台灣等多地演出。該劇有一個短一些的英語版本,於2000年在拉斯維加斯上映,另外有一個完整長度的英語版本連續表演了 17 個月。其中受歡迎的曲目如《美人》(Belle)、《大教堂時代》(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等亦被翻譯成了白俄羅斯語加泰羅尼亞語捷克語德語立陶宛語波蘭語俄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英語等多個語言。

《巴黎聖母院》劇照
圖片來自聲動音樂網

特色

《巴黎聖母院》的一大特色是採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離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員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員不跳舞。這與當今大多數音樂劇處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樂劇中,舞蹈和歌唱演員的角色分配會有側重,但基本上沒有絕對分開的情況,歌唱演員也會和舞蹈演員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員也會參與歌唱(更多是合唱),從而體現出歌舞一體的樣式。而《巴黎聖母院》則是將兩者完全的分離,整個劇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員演唱,他們歌唱的時候不參與任何舞蹈,個個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燈下的超級明星。舞蹈演員則完全不參與歌曲的演唱,在, , ,等幾個大場面的段落中,舞蹈幾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將舞蹈與歌唱完全分離,可以讓兩者更加投入於自己的演出,將各自的表演發揮到極致。而不需要因為歌唱演員的緣故而降低舞蹈的難度,也不需要因為舞蹈演員的緣故而影響聲音的質量。當歌唱演員用聲音表達情感時,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體表達複雜的感情糾葛。以愛斯米拉達一出場為例,當她演唱起的時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熱歡快的舞蹈,這樣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現她內心奔放的思想。而當菲比斯演唱一曲時,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讓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內心和痛苦的抉擇。 在《巴黎聖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詞來表達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時表達了內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高空特技盡顯魅力

劇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驚異。比如卡西莫多對着自己心愛的大鐘傾吐內心愛慕之情的時候,三個大鐘頓時從天而降,在每一個鍾裡面都有一個特技演員,他們扮演鐘擺奮力地搖擺,撞擊着大鐘,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看着特技演員掛在大鐘裡面,作着各種各樣的動作,配合着巨大的鐘聲,再加上卡西莫多熱烈而近乎嘶吼的聲音,絕對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場面。還有愛斯米拉達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臨終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鋼絲上的演出,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這多少歸功於高空特技帶來的震撼。這些動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他們中有許多是從運動員或雜技演員轉行過來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聲大噪的七人團,著名電影導演魯貝松曾經根據他們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電影《企業戰士》,在歐洲青少年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抽象的布景

《巴黎聖母院》的布景是簡單而有衝擊力的。劇目一開場,呈現在觀眾面前是一堵由幾十塊泡沫拼板拼成的大牆,再加上幾根大柱,就組成了巴黎聖母院,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出神秘幽暗的氣氛。這樣的設計顯然只露出了巴黎聖母院一個很小的部分,讓人不能馬上看明白,卻能給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大多數音樂劇,在道具上則更多強調仿真,讓人一看就明白,與他們相比,《巴黎聖母院》在布景的設計上要顯得抽象得多。 在長達3小時的演出里,這堵高大威武的大牆始終屹立在舞台上,由於舞台的高度和寬度完全被大牆占滿,已經不便於在縱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個劇目中,大牆的前面始終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來表演。這樣的設計使得舞台上大多數的時候只有演員,而沒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給人以現場音樂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維克多·雨果,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