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市場失靈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市場失靈理論是中國專有文化名詞。

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着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1]屹立在世界東方。而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便是漢字[2]

名詞解釋

市場失靈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機制有可能失去有效性,無法有效反映社會價值。這種理論是由美國大學教授羅伯特·斯科特·芬克提出的。

市場失靈理論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現實經濟中,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理論上的假設前提條件過於苛刻,現實中是不可能全部滿足的。由於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領域,僅僅依靠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無法實現效率-帕累托最優,出現了市場失靈。

傳統狹義的市場失靈理論認為,壟斷、公共物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或不對稱的存在使得市場難以解決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一種手段,不能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這時市場就失靈了。當市場失靈時,為了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須借:助於政府的干預,這實際上已經明確了政府干預經濟的調控邊界。不過現代廣義的市場失靈理論又在狹義市場失靈理論的基礎上認為市場不能解決的社會公平和經濟穩定問題也需要政府出面化解,從而使得政府的調控邊界突破了傳統的市場失靈的領域而大大擴張。政府干預經濟領域的擴張一方面說明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另一方面政府的企業性質又要求必須對政府的行為加以規範,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市場失靈理論的主要論據

市場失靈理論的主要論據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不受社會政治影響,政府的經濟政策和文化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市場的有效性,使市場失去有效性,從而無法反映社會價值。此外,市場失靈還有可能導致不確定性,經濟不平衡,貧富差距加大,抑制了經濟發展。

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發揮作用的條件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而造成的市場機制不能發揮作用的情形。

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

1.市場不完全:市場不完全主要是指市場容易形成壟斷尤其是自然壟斷的情形。市場效率的獲得有賴於競爭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的程度,市場依賴競爭得以繁榮,然而競爭具有否定自身的傾向,自由競爭必然導致壟斷,進而減損市場效率,抑制競爭。市場不完全是競爭法產生的主要原因。

2.市場不普遍:市場不普遍主要表現為價格機制的缺位。市場主要是通過價格機制發揮其配置資源的功能,凡是價格機制不存在或被扭曲之處,就是是市場的不普遍之處,此時就需要國家制定法律對價格實行必要的價格調節甚至直接的價格干預。市場不普遍是價格法產生的主要原因。

3.信息失靈:

(1)信息不充分是指決策所依賴的信息在量上的不足,原因是:

①信息屬於公共產品,經濟人在信息提供上會產生搭便車的行為;

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成本較高;

③收集和處理信息往往會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能力有限。

(2)信息不對稱是指信息在交易主體之間的分配不均勻,因而信息優勢主體必然會利用優勢損害劣勢主體的利益;劣勢主體不能獲取有效信息維護自身利益。

(3)信息不準確是指信息在質上與客觀事實不一致。原因在於:

①收集和處理信息時發生計算失誤和分析方法的錯誤;

②出於某種目的採取機會主義的行為。信息擁有者想方設法隱瞞自身獲取的信息,或製造不正當信息。

4.外部性問題:當一個個體的行為能夠給其他不相關當事人帶來成本或利益,但是該個體在作出決定時並沒有將這些外部影響考慮進去,外部性就產生了。外部性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外一種經濟力量的「非市場性」的附帶影響,是經濟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外部性有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之分,正外部性是指社會成本小於個體成本,社會收益大於個體收益。負外部性則是指社會成本大於個體成本,社會收益小於個體收益。環境問題就是典型的個體成本外溢的負外部性問題。

5.公共產品供應受限:

主要特徵:

(1)非排他性,一個消費者消費這種產品不影響其他任何消費者的消費,即所謂的「非競爭」性。

(2)不可分性,由於競爭的缺乏,消費者可以不付款而享受產品,杜絕此類消費者的成本過高,因此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私人企業不願意提供這類產品(如路燈無法杜絕不付費的消費者)。

後果:

(1)生產與消費之間無法建立正常聯繫,致使生產者投資行為無利可圖,導致公共產品不足;

(2)容易產生搭便車行為,收費困難;

(3)私權主體價值取向難以符合國家要求的社會目標而不願意提供,或者缺乏承擔公共產品的實力,導致私人主體不願意提供公共產品,反而成為公共產品當然的消費者。

6.經濟周期:指的是在市場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地出現經濟擴張和市場萎縮的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經濟現象。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周期問題的存在是經濟人個人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的結果,是一種微觀有序、宏觀無序的現象。

市場失靈理論模型

由於古典的思想市場理論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一些學者提出了市場失靈理論模型(The Market Failure Model)。持此論者認為,由於傳播途徑的集中、壟斷以及大型的、通常是分散的、貧窮的利益集團的有組織參與的困難,使得思想市場理論已推動了其應有的功能,因而需要政府進行適當的干預,以改善思想市場的功能。他們相信,在國家與市場之間,是可能存在着獨立而自主的公共空間的。這個領域關乎未來民主政治的運作,因為不同的思想與論述都可以在此交匯與交流。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廣播電視)應該是其中的重要機制,也應該致力於開拓這個空間。因此,他們提交的方案之一就是無線廣電媒體應朝向公共化,即逐步獨立於政治與商業利益的宰制。

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思想市場理論中,政府的角色是不干預。這一觀念是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大前提是經過自由競爭後,最好的意見會出現,並成為勝利者。傑羅姆·巴倫(Jerome A.Barron)教授認為,一個具有自我糾偏能力的「思想市場」是對觀念傳播與交流過程的浪漫而不切實際的描述。他指出:「在思想的傳播與交流中存在着力量的失衡,這正如經濟中的力量不均一樣。承認後者而否定前者的想法不啻為堂吉訶德式的狂想。思想市場的前提是,保障表達的權利等於提供表達的權利。但是現代傳媒業已經破壞了這一平衡。從現實的角度看待第一修正案,就要求我們必須承認如果自由表達的權利僅憑大眾傳媒業管理者的寬容才能得以實現,那麼它未免有些過於脆弱了。」因此,巴倫倡導人們應該具有接近使用媒介權。他的批評可以算做是對「市場」動作的檢討,當然其根本目的是在找尋「思想市場」理論的不足之處並加以修正。

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認為,只有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工具進行各種經濟活動,才能使整個經濟取得最高效率。無論是在產品市場還是在生產要素市場,價格和市場競爭都會精確地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和資源在現在和將來的價值,從而引導生產、投資和消費,達到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任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都會造成價格信號的扭曲,從而影響對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哈耶克就反對任何類型的政府干預,包括政府的福利政策,認為政府干預有可能導致「奴役之路」。哈耶克指出,在私人的領域(a private sphere)中人們可以完全不受強制地做他想做的事情,他寫道:「自由預設了個人具有某種確獲保障的私域,亦預設了他的生活環境中存有一組情境是他人所不能干涉的。」市場失靈理論是建立在新自由主義理念的基礎上的。以格林(Thomas HillGreen)、霍布森(John Hobson)、霍布豪斯(Leonard Hobhouse)、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等人為代表的所謂新自由主義或社會自由主義則放棄了對經濟的放任主義立場,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的運作,並力主階級合作和社會改良,增加對於勞動者的福利待遇。貝克仔細分析了所謂的市場失靈理論模型,並總結了這一理論的四種主張:一是糾正意見的市場失靈,達到可能不限制任何人的表達自由的程度;二是保證所有的觀點能充分地但不必平等的進入思想市場;三是保證所有的觀點平等地進入思想市場;四是保證所有的人的平等進入的途徑。

科斯針對傳統的思想市場理論所持有的觀念——認為第一修正案有關條文的意思主要是要保護這些活動的自由,禁止政府對「思想市場」的管制——提出了異議。他認為,「知識分子表現出一種褒思想市場貶商品市場的傾向」,「這種態度是失偏頗的」。「思想市場是知識分子經營他的行業的市場」,「自負使知識分子誇大了他自己的市場的重要性」。科斯「不相信商品市場與思想市場的區分是有根據的。這兩個市場之間沒有根本的差異,在制定與其有關的公共政策時,我們同樣必須考慮到這一點。」按照科斯的意思,如果說政府有權管制商品市場,那麼政府也就同樣有權管制思想市場。統觀科斯的論述,不難看出:他所講的思想市場,乃是「思想工作者」(知識分子)在商品市場的範圍裡面從事自己的行業,其產出和供應乃是思想的商品形態。思想市場只是眾多商品市場中的一種,書刊與服裝的區別,就像服裝與肥皂的區別一樣;在公共政策面前,哪一種市場都不應享有特權,思想市場也不例外。

既然思想也是一種大量生產的商品,那麼思想市場也遵循一定的經濟規律。這可以解釋在思想市場應該存在不同的或是競爭性的觀點時,為什麼要對表達自由進行政府管制,這在經濟學上是可以找到其經濟支持。在市場中,兩種以上競爭性思想的交流都會有成本的發生,有時這種交換成本遠遠高於它們所帶來的外在收益甚至造成社會危害,而市場本身卻對此無能為力,對這種無效的市場行為政府只能發揮其經濟職能以促進效率,保持社會的穩定。以煽動性言論為例,當一群人發表要暴動的煽動性言論時,在思想市場中競爭性社團會設法對前面的觀點進行反駁,但是兩種思想的交鋒既需要時間又需要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同時一般看來這種煽動性言論與行動之間的間隙太短而不可能使競爭性的觀點在思想市場中立足,也就是說市場的自發調節還未發生作用,言論與行動已經合而為一,這時就出現表達自由的市場失靈,此時就需要政府對言論自由進行必要的管制,這樣才會減少表達自由由於市場失靈造成的外在成本,以期促進公平、保持穩定。

顯然,市場失靈理論為政府對表達自由的干預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礎,對此,不少學者深表不安。貝克就認為「思想市場失靈理論的觀點是無效的、危險的」,因為「對市場失靈的矯治要求有一套標準來指導政府干預,如果規定充分的接近權是目標,那麼對『充分性』缺乏相應標準會逐漸破壞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因為政府在決定接近權是否充分時已經意味着它對市場中發生問題的判斷。或者更直接一點說,就是允許政府來判斷真偽。如果第一修正案的目的之一是要保障那些不受歡迎的觀點,勝過那些已經廣為接受的觀點,那麼允許政府來決定接近的充分程度將會使得第一修正案的本末倒置。」這也就從根本上背離了自由的真義。所以不少學者,如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哈耶克等人就強調市場機制調節經濟的完善性,反對國家的直接干預。

不過,政府干預是否總是與「思想市場」理論格格不入呢?在有關電子媒介的個案里,政府的干預在某些方面與這一思想市場理論倒是不謀而合的。例如,政府要求廣播公司向參與競選的政治候選人提供同等的時間。在「紅獅廣播公司訴聯邦通信委員會案」中,美國最高法院支持了聯邦通信委員會的「公平理論」及其「人身攻擊約束規則」,裁定其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非難。

與「市場失靈」理論呼應的是社會責任論。1947年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發表《自由而負責的新聞事業》一文,指出新聞界正處於危險之中。理由是:(1)報刊對於一般人的重要性,隨其發展為大眾傳播媒介而與日俱增,但也因此養活了一般人通過報刊表達自己意見的比例;(2)少數掌握大眾傳播媒體的人,不能為社會提供足夠的服務;(3)報刊的行為常為社會所譴責,可能導致管理過嚴和控制。為此,必須要樹立消費者主權的市場理念,保障公民的知情權、接近利用大眾傳播媒體的權利以及在特殊情況下的反論權。這一原則在美國1969年Red Lion Broadcast v.FCC一案得到確立,該案指出:「維護播放言論自由利益的是全體人民。具有優越地位的是視聽者權利,而不是廣播電視台的權利」;其次為維護大眾傳播媒體作為思想市場的特殊地位,還要保障大眾傳播媒體的獨立、自主和多元化。社會責任對于思想市場理論的回應更多在於道德倫理層面,這是與市場失靈理論不同的地方,社會責任論期望媒體的自律,以解決媒體的自我放任中出現的種種危機。

市場失靈理論的新發展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所謂的市場失靈就是指市場失去效率。也就是說,當市場配置資源出現低效或無效率時,就出現了市場失靈。因此,市場失靈,是指市場不能或難以有效率地配置經濟資源。當然,有效率地配置經濟資源,是有特定含義的。這裡的特定含義,就是指需要有嚴格的假設條件。那就是指在經濟資鯨的配置過程中,生產者能夠以最低的生產成本去生產社會最需要的產品,並以最低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優的產量,消費者以等於完全成本的最低生產成本購買商品,這時的產品價格等於完全成本也等於最低成本也等於邊際成本。也就是說消費者以邊際成本決定的產品價格來購買該商品。只有在這種條件下,經濟資源的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只有完全競爭市場或充分競爭市場,才被認為是對經濟資源的配置最富有效率的。但是,完全竟爭市場只有在嚴格的假設條件下才能存在,同時,即使是完全具備充分競爭條件的市場,也不可能在所有領域裡和一切情況下都能有效率地配置經濟資源,從而導致市場失靈。

現在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對市場失靈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認識。他們認為以往對市場失靈的看法是有局限性的,實際_L市場涉及到政治的、文化的和經濟的組織制度等方面,應該說市場同樣是文化的組織制度和政治的組織制度,其程度與市場是經濟的組織制度一樣,因而,市場失靈必須擴大到包括市場對權力結構和人文發展進程兩個方面的影響。

所以,他們便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認識和界定市場失靈問題。他們認為,在資源的配置過程中,有些活動是合乎需要的活動,也有些活動是不合乎需要的活動。只有能夠保證合乎需要的活動持續進行並停止不合乎需要的活動的價格—市場制度,才是有效率的。因此,「所謂『市場失靈』,其意是指,維護『合乎需要的』活動或停止『不合需要的』活動(活動包含消費和牛產)的價格—市場制度大約理想化系統的失靈。」

市場失靈的出現,與市場作用的有限性有直接的聯繫。法國學者羅奈·勒努阿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與市場失靈相聯繫的市場局限性(也即市場的界限),他認為:

(1)市場有政治上的界限。儘管政治民主可以保護和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但是市場與政治民主並沒有直接的聯繫。希特勒和皮諾切特都主張市場經濟,但在政治上他們卻都是獨裁者。他們的失敗並不是經濟上的失敗。因而,市場不能自發地產生政治上的民主。雖然市場經濟與資本的所有制形式無關,它可以同私有企業、也可以同國家和私人混合企業或混合經濟的企業一起運行,同時,企業的資本也可以由私人、國家或外國人來掌握,但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都不會讓外國資本完全控制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的部門。這種政治上的界限不是由市場來確定的,而是只能由國家來確定。這也就是說,市場有政治上的局限性。

(2)市場有分配上的界限。市場本身並不能保證公平分配,因為它不能阻止純租金的出現。純租金的主要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同物質財產的所有權相聯繫的純租金。例如,國家或集體開發基礎設施給私人帶來的土地收人的增加,這種收人的增加很明顯是與財產所有者的經營活動無關的。第二種是由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產生的純租金。例如,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造成的貨幣混亂,使某些人收人增加,而另一些人則遭受收人損失。第三種是壟斷條件下產生的純租金。純租金只能由國家通過稅收和貨幣等方面的政策來消除,市場是無法解決純租金問題的。這電就是說,市場有分配上的局限性。

(3)市場有社會化上的界限。社會化的發展暴露了市場的短期行為局限性。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所關心的只是消費者的直接需要以及物價、利率、匯率的變動等方面的情況,而對長期的經濟發展不感興趣,因此,像高速公路、高速火車、運河、機場等基礎設施與公共設施以及基礎科學研究等等投資大、利潤小和風險大的長期發展項目,就只能由國家來承擔或組織,而無法由市場來調節。雖然這些項目將保證一個國家長期的經濟繁榮,從而使市場經濟達到預期目的,那也是無法由市場來調節的。這也就是說,市場在社會化過程中是有局限性的。

(4)市場有倫理上的界限。經濟自由主義創始人斯密和洛克的時代是倫理價值高幹效率價值的時代,後來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人了效率高於一切的時代,而當今則是倫理一政治的時代。首先,市場經濟需要並創造了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但這種制度並不是市場機制的產物。例如,醫療保險制度是社會互助的人退原則在起作用,而不是市場原貝1在起作用。其次,社會倫理要求限制和取消某些市場,例如近些年來興起的精子市場、卵子市場、子宮市場等,因為這些市場買賣引起了複雜的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最後,社會輿論還要求保護少年兒童免受色情市場的危害。以上社會倫理問題都是市場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市場在社會倫理上有局限性。

(5)市場有生態環境上的界限。生態環境的平衡與生態環境問題,是不能交給市場去解決的。人類的生產活動必須與生態環境例如土壤、植物區系、動物區系、大氣等保持平衡,這種人類生產活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必須由國家進行監督、管理和保護,而不能由市場進行調節。從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角度來看,必須堅持生態原則高於市場原則的立場,就是因為市場在生態平衡方面有局限性。

(6)市場有作用上的界限。市場在經濟運行中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但是,市場並不能保護自身不產生消極作用。在經濟運行的實踐中,市場就像一把雙刃劍,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還會自發地產生一些消極的和破壞性的作用。例如,壟斷的傾向、無效益競爭、過度投機、舞弊等市場行為,就是市場自發產生的消極作用因素。再如,販毒、洗黑錢、走私和暴力等行為,也是與市場直接聯繫的社會犯罪,它對市場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起着破壞作用。由於這些消極的和破壞性的作用是市場自發產生或由市場引發的,因而,無法由市場自身來加以解決,必須依靠國家的力量才能克服。這也是由市場自身作用的局限性所決定的。

以上分析表明,由於市場有自身的局限性,因而市場不是萬旎的,市場作用有限性必然會引起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可以區分為原始的市場失靈和新的市場失靈。原始的市場失靈,是與諸如公共物品、污染的外部性等因素相聯繫的市場失靈;而新的市場失靈,則是以不完全信息、信息的有償性以及不完備的市場為基礎的市場失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指出,「這兩種市場失效之問主要存在兩點差別;原始的市場失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容易確定的,其範圍也容易控制,.L需要明確的政府干預。由於現實中所有的市場都是不完備的,信息總是不完全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對於所有市場來說是各有特點的,因此經濟中的市場失效問越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較大、較嚴重的市場失效情況上是比較合理的。」⑤因為在市場失效問題普遍存在的情況下,要實施全面的糾正性政策所需要的實際信息在目前是無法獲得的,當市場缺陷比較小的時候,全面糾正性政策的實施成本要比收益大得多。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新的市場失效和原始的市場失效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備市場問題的普遍性。

市場失靈與市場功能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市場的最基本特性,因此,市場失靈與市場功能就成為市場最基本特性的正反兩個方面的表現,很明顯,市場失靈則是市場基本特性的負面影響的表現。市場失靈作為市場負面影響的基本特性,是市場本身所固有的。它隨着市場的產生而產生,伴隨着市場的發展而發展。如果不強加人為的干預,完全由市場發揮調節經濟運行的功能,市場失靈就不可避免。因此,市場失靈是市場自然運行過程中一種必然出現的市場現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