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布氏桿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布氏桿菌是一類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等動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傳染性流產。人類接觸帶菌動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製品,均可被感染。我國部分地區曾有流行,現已基本控制。布氏桿菌也是帝國主義者列為失能性生物戰劑之一。布氏桿菌屬分為羊、牛、豬、鼠、綿羊及犬布氏桿菌6個種,20個生物型。中國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豬(Br.suis)三種布氏桿菌,其中以羊布氏桿菌病最為多見。[1]

病理

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三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眼結合膜等途徑,皆可遭受感染。發病年齡大多在30歲以上。

該菌自損傷的皮膚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進入人體後,首先被吞噬細胞吞噬,進入淋巴結,有時可在其中存活並生長繁殖形成感染灶,約2~3周後可進入血液循環產生菌血症。繼之在網狀內皮系統如肝,脾,骨髓內生長形成新的感染病灶,並可多次反覆衝破細胞進入血循中,則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臨床急性症狀,表現為平均2~3周的發燒期,每間隔約3天至兩周,發燒又反覆,產生波浪狀的熱型,故稱為波浪熱。

同時,布氏桿菌含有內毒素及菌體本身皆可引起人體的過敏,出現各種的變態反應性病變。骨關節病變,多發生在半年左右,少數病例更早些。布氏桿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桿菌感染在骨關節的局部表現。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為多見。關節的病變常侵犯大關節,以髖關節炎最為常見。

感染表現

大多數病人有急性感染表現。主要為波浪狀發燒為其特點,發燒約2~3周,繼之1~2周無燒期,以後再發燒。常伴多汗,頭痛,乏力,遊走性關節痛(主要為大關節)。有時全身症狀消退後,才出現局部症狀。腰椎受累後,出現持續性腰背痛,伴肌肉痙攣,活動受限後,影響行走。常可產生坐骨神經痛。局部有壓痛及叩痛,少數病人於髂窩處可捫及膿腫包塊;也可產生硬膜外膿腫壓迫脊髓及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同時可伴有肝、脾腫大,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表現。[2]

慢性病人可伴有其它多處的關節病變。但大多數發生在腰椎,少數發生在胸椎,胸腰段,骶椎或骶髂關節者。男性病人可有睾丸腫大,睾丸炎症表現。本病有"自愈"趨勢,但歷時較長。未接受治療者復發率約占6%~10%。

病原

布氏桿菌是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分類上為布氏桿菌屬。本屬細菌為非抗酸性,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呈球杆狀。組織塗片或滲出液中常集結成團,且可見於細胞內,培養物中多單個排列。布氏桿菌屬有6個種,即牛種、羊種、豬種、綿羊種、犬種和沙林鼠種,前5種感染家畜。布氏桿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幾個月,一般消毒藥能很快將其殺死。

布氏桿菌變化

布氏桿菌病急性期的病理變化為多臟器的炎性變化及瀰漫性的增生現象。慢性期主要表現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腫組織的增生。該肉芽腫可位於椎體內或鄰近椎間盤的軟骨下椎體骨質內。病變可繼續擴大,侵及周圍骨質,軟骨板及椎間盤。最常見受累的是腰椎。感染性肉芽腫顯微鏡下可見上皮樣細胞和類似郎罕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肉芽腫直徑約1MM。有少數發生坯及乾酪樣病變,偶見死骨。廣泛的新骨形成是一特殊的表現。因椎間盤破壞,椎體間常呈骨性的融合。據統計約30%~40%病人有骨關節的病變。主要表現為關節炎,骨膜炎骨髓炎脊柱炎。脊柱,肩關節,肩鎖關節及骶髂關節最容易受侵犯。

治療預防

主要為抗菌藥物治療及對症療法。急性期最有效藥物為四環素,0.25~0.5g/次,每天四次。連服4周為一個療程。停一周後可依病情再用藥1~2個療程。必要時可以加用鏈黴素。TMP-SMZ也可選用,對於關節症狀頑固,變態反應強的較重症例可以考慮特異性菌苗療法。關節有積液時,可抽出液體,內注鏈黴素0.2g;對有脊柱炎病例可加用脫敏療法。此外應臥床休息,或用石膏床或支具固定,有利於肌肉的痙攣緩解,減輕疼痛。

若因膿腫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或截癱者,應及時進行探查術,根據病變行膿腫切開引流及病灶的清除術,脊髓的減壓術,椎板減壓成形術,脊椎融合術等。關節病變疼痛者可行適當外固定,以利減輕症狀及維持功能位,加強未受累的關節功能的鍛煉。骨病變有"自愈"趨勢,但需時較長,經上述治療一般預後良好。

治療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傳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統。羊感染後,以母羊發生流產和公羊發生睾丸炎為特徵。本病分布很廣,不僅感染各種家畜,而且易傳染給人。

併發症

併發症較罕見,但可感染心臟、腦和腦膜,以及引起神經、睾丸膽囊、肝臟和骨的炎症。慢性病例通常導致長期健康不良,但本病罕有致死者。

診斷要點

由於發生流產的病因很多,而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均無明顯的特徵,同時隱性感染較多,因此,確診要依靠實驗診斷?

流行特點

母羊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後對本病極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徑,也可經配種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現是孕羊流產,開始僅為少數,以後逐漸增多,嚴重時可達半數以上,多數病羊流產1次。

臨床症狀

多數病例為隱性感染。懷孕羊發生流產是本病的主要症狀,但不是必有的症狀。流產多發生在懷孕後的3-4個月,有時患病羊發生關節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發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發生角膜炎支氣管炎

病理變化

剖檢常見的病變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黃色膠樣浸潤,其中有部分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胎衣增厚並有出血點。流產胎兒主要為敗血症病變,漿膜與黏膜有出血點與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間發生漿液性浸潤,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肝臟中出現壞死灶。公羊得病時,可發生化膿性壞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腫大,後期睾丸萎縮。[3]

實驗診斷

主要根據病原學檢查、血清學檢查和變態反應檢查情況做出診斷。

防治措施

本病無治療價值,一般不予治療。發病後的防治措施是:用試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應進行羊群檢疫,發現呈陽性和可疑反應的羊均應及時隔離,以淘汰屠宰為宜。嚴禁與假定健康羊接觸。必須對污染的用具和場所進行徹底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產道分泌物應深埋。凝集反應陰性羊用布氏桿菌豬型2號弱毒苗或羊型5號弱毒苗進行免疫接種。

生物學性狀

本菌屬初次分離培養時多呈小球杆狀,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莢膜,經傳代培養漸呈杆狀,革蘭氏染色陰性。

本菌為嚴格需氧菌。牛布氏桿菌在初次分離時,需在5~10%CO2環境中才能生長,最適溫度37℃,最適的pH6.6~7.1,營養要求高,生長時需硫胺素,煙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鈣等,實驗室常用肝浸液培養基或改良厚氏培養基。此菌生緩慢,培養48小時後才出現透明的小菌落,雞胚培養也能生長。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較強,在病畜的臟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個月左右,在食品中約能生存2個月。對低溫的抵抗力也強,對熱和消毒劑抵抗力弱。對鏈黴素、氯黴素和四環素等均敏感。

布氏桿菌具有二種抗原成份:A(牛布氏桿菌主要抗原成份)和M(羊布氏桿菌主要抗原成份)。二種抗原在各種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桿菌(Am)含a 抗原多,含M抗原少。羊布氏桿菌(aM)含M抗原多,而含A抗原少。可利用凝集吸收試驗製備出單因子血清~~單價A或M血清,供菌種鑑定之用。

致病性免疫性

本菌侵入人體後,被吞噬細胞吞噬,由於本菌具有莢膜,能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消毀,並能在該細胞內增殖。經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結,待繁殖到一定數量後,突破淋巴結屏障而進入血流,反覆出現菌血症。由於內毒素的作用,病人出現發熱、無力等中毒症狀,以後本菌隨血液侵入脾、肝、骨髓等細胞內寄生,血流中細菌逐步消失,體溫也逐漸消退。細菌在細胞內繁殖至一定程度時,再次進入血流又出現菌血症,體溫再次上升,反覆呈波浪熱型。本菌多為細胞內寄生,治療難於徹底,易轉為慢性及反覆發作,在全身各處引起遷徙性病變。

病後可生產免疫力,在不同菌種和生物型之間有交叉免疫。布氏桿菌多為細胞內寄生,抗體不易直接發揮作用,故一般診斷細胞免疫較重要。

微生物學檢驗

本菌傳染性大,要注意防止實驗室污染。

分離培養

急性期採集血液,慢性期採取骨髓,接種於雙相肝浸液培養基(一半斜面,一半液體)置37℃10%CO2環境中培養,每隔2天檢查一次,如無細菌生長則搖盪培養基,使液體浸過斜面上,有細菌生長,可依鑑定項目確定是否為布氏桿菌。經一月培養無細菌生長,可報告陰性。

血清學檢查

通常作凝集試驗,判定凝集效價1:50可疑,1:100以上為陽性。效價增高4倍以上時,更有診斷價值。

特異性防治

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於控制和消滅畜間布氏桿菌病的流行。對經常接觸牲畜或有關人群用凍干減毒活苗作皮上劃痕接種。急性病人治療以抗生素為主,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黴素或磺胺聯合治療效果較好,需徹底治療,防止轉為慢性。

飲食保健

飲食宜選擇清淡而易於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補充人體消耗的水分,如湯汁,飲料,稀粥之類;宜吃具有清熱,生津,養陰作用的食品;宜吃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蔬菜瓜果;宜吃以下食物: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漿甘蔗,西瓜,番茄黃瓜,蘿蔔,冬瓜金銀花等等。

布氏桿菌病不適宜吃什麼?忌吃黏糯滋膩,難以消化的食品;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忌吃以下食物: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雞肉,雞蛋,鯽魚鰻魚楊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等。服用抗生素前後2小時內不要飲用果汁,因為果汁(尤其是新鮮果汁)中富含的果酸會加速抗生素溶解,降低藥效。消。喝豆漿或是酸奶與服用抗生素的間隔時間最好在1個小時以上。

視頻

布氏桿菌進入體內會產生哪些危害?

視頻

什麼是布氏桿菌病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