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帝雁 (學名:Anser canagicus) 是雁屬中體形大,個體重的鳥類。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於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於過濾食物。有遷徙的習性,遷飛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隊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的養育。 帝雁分布區僅限於白令海,在北極和亞北極的美國極東北端阿拉斯加繁殖,越冬從東部沿海至俄羅斯。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棲息環境 3 生活習性 4 分布範圍 5 繁殖方式 6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 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帝雁平均體長約68.5厘米,翼展110厘米,體重2.8千克。有一個灰色而肥胖的身體,兩性類似,成鳥頭和頸背白色,黑喉,粉紅色的雁喙和腿蹼,披風羽黑色,被羽深藍灰色,上面布滿了白色的斑點。未成年的藍雪雁的毛色也像土鵝,可是深些。帝雁跟白雪雁能交配。它們的後代要不是正宗的藍雪雁就是正宗的白雪雁。這跟人類很不一樣。白人跟黑人的孩子不會是全白人或者全黑人。 [1]
棲息環境
帝雁每年大規模開始春季遷徙,它們在三月初從冬季棲息地俄羅斯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或司令群島向春季牧場轉移。這些帝雁在五月中旬之間抵達加拿大育空地區和布里斯托爾灣,卡斯科奎姆三角洲。帝雁春季在這些飼料豐富的地區覓食,準備初夏築巢。 5月底和6月初,到達蘇厄德半島、聖勞倫斯島和西伯利亞的繁殖地。秋季在八月下旬和九月初離開,踏上返回的遷徙路途,到11月底到達再次回到了阿留申群島。 遷移是高度依賴天氣條件,鳥類遷徙到春季的覓食地的冰消失。惡劣的天氣條件可能使帝雁從前往下一個目的地,而特別的好天氣可能讓它們充分利用良好的覓食地為更長的時間。越冬和築巢的行駛距離之間的地點範圍從650到2500公里。 [2]
生活習性
遷移飛行時兩翅扇動緩慢,顯得有些笨拙,但較有力,不慌不忙,徐徐而飛,成單列或 『V』字形隊形。飛行高度亦很高,通常晚上遷徙,白天休息和覓食。有時邊飛邊叫,鳴聲宏亮、清脆而高。 除繁殖期外,成群活動,群通常由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組成,特別是遷徙期間。在地上行走靈活,行動敏捷,休息時常用一隻腳站立。游泳、潛水均好,但不能持久非不得已時,很少潛水。行動極為謹慎小心,警惕性很高,特別是成群在一起覓食和休息的時候,常有一隻或數隻灰雁擔當警衛,不吃、不睡,警惕的伸長脖子,觀察着四方,一旦發現敵人臨近,它們首先起飛,然後其他成員跟着飛走。 主要在白天覓食,夜間休息。常成家族群或由數個家族組成的小群在一起覓食。清晨太陽還未出來時就成群飛往覓食地覓食,然後飛到其他水域中較為隱蔽的地方休息,直到日落黃昏才又飛回夜間休息地。冬季在無干擾的情況下,通常覓食和休息都在同一地方,覓食地多在富有植物的水域岸邊、草原、農田、荒地和淺水處。堅硬的喙很適於挖掘地下植物的根,因此,它主要以植物為食。在北極,它主要攝食種屬植物、雜草和木賊屬植物。在越冬區,則主要攝食穀物以及莊稼的嫩枝。 [3]
分布範圍
帝雁分布區僅限於白令海,在北極和亞北極的美國極東北端阿拉斯加繁殖,越冬從東部沿海至俄羅斯,主要沿冰面到阿留申群島海岸。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半島的數量較小,有極少數南下至美國加州。 原產地:俄羅斯聯邦、美國。旅鳥:加拿大、日本。 [4]
繁殖方式
每年的5月下旬,帝雁便飛抵阿拉斯加的北極海岸平原,開始築巢繁殖。巢區通常選擇在苔原帶地勢較高處,裡面敷以雜草,6月初產下一窩卵,每窩4-7枚,孵化期22-23天。一旦小帝雁破殼而出,母雁便攜其子女們舉家遷移至河流、小溪邊。因為剛孵出的小帝雁尚無飛行能力,須找一個隱蔽場所來逃避天敵的捕殺。在此期間,一些帝雁家庭會和雪雁自動聯合成一群體,數量可達150-250隻。小帝雁在母親的辛勤撫養下茁壯成長,短短的35-45天,即可展翅高飛了。 [3]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雖然還不清楚其下降的原因,但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已被列為生存近危的物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