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常家教堂始建於1902年,由法國神父裴懷德主持建設。教堂占地184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餘平方米,呈長方形,外形為羅馬建築風格,正面二層處有平台,上有一座高聳的鐘塔,內懸一個巨型銅鐘。
大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常家教堂由於其場所的特殊性和神父張濟眾的思想進步,成為我黨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為我黨保護了無數幹部,培養了眾多革命骨幹。津南特委秘密會址、慶雲抗日高小、山東渤海軍區教導旅旅部等標籤,無不訴說着這座教堂的歷史功績。教堂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教堂。
1947年2月23日,渤海軍區教導旅在陽信縣老鴰王莊舉行建軍典禮,張仲瀚任旅長,曾滌任政委,教導旅組建後,部隊迅速轉移到慶雲縣常家莊一帶(今常家鎮),旅部設在常家的天主教堂,並在常家教堂召開了第一次黨代會,在這次黨代會上確立了大練兵並出征大西北的戰略方針。
羅馬式建築
「羅馬式建築」起源於古代羅馬建築[1],就像「羅曼語」從羅馬語中發展出來的語言一樣,它通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狀,有一座長的宮殿、兩間短的耳堂和一間半圓形的後殿,屋頂、門道和小窗都有一個圓弧形的拱環。羅馬式建築中最有名的是比薩的大教堂和著名的斜塔[2]。它的藝術價值在意大利得以發展,11世紀到12世紀的時候傳播到德意志、諾曼底和英格蘭,除了模仿之外,還具有大膽的創新。
參考文獻
- ↑ 國外12種建築風格:古往今來的時代印記,搜狐,2020-06-07
- ↑ 意大利的羅馬式建築——比薩斜塔,搜狐,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