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山縣第二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常山縣第二中學創建於1957年9月,現座落在常山縣千年古鎮——招賢鎮上,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省級標準化Ⅱ類學校,衢州市實驗中學結對學校。

學校簡介

校園環境優美,學校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8197平方米,有250m環形田徑運動場。學校擁有專任教師40人,其中高級教師占15%,中級教師占80%,其中衢州市教學崗位管理標兵1人,縣首屆百優人才1人、市百優班主任1人,常山縣學科帶頭人1人,常山縣首屆優秀班主任2人,常山縣首屆教學質量標兵2人。

辦學理念

多年來,常山二中以明德致智為校訓,以「特色立校,文化傳承」為辦學理念,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已經形成了「崇實維新、博學立德」的教風[1]和「篤學踐行,精思求上」的學風[2]。今日的常山二中,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完備,「德高、業精、質優」的師資日趨成熟,「弟子規」等特色文化氣息日益濃厚。學校已經規劃出新的發展願景,正向着省一流、校園和諧、師生幸福的現代化農村中學邁進。

校園諮詢

如初戀般的感覺,記憶中的常山二中

詩人說「連雨不知春去,一晴始覺夏深」。於我來說春夏轉季卻尤為敏感,每年還是綿綿春雨,內心時不時就有股說不清道不明的焦慮襲來,靜下心細細思索,一切春和景明,萬象太平,覺得自己未免庸人自憂之了。過後還是冷不丁的憂慮一閃,再較了真地想,是是而非覺得或許便是這炎熱。

34年前一個炎熱天裡,我來到了這裡;三年後的一個燥熱天,我離開了這裡。是的,這裡就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個單位,第一個工作地—常山二中。

雖然那之前從未謀面過,但是初次相見,常山二中給我的感覺一點也不意外,她完全符合彼時我心中農村學校的模樣,甚至還很有幾分熟悉的意思,因為這與我就讀過的那個山里初中學校差不多,似曾相識,只不過似乎胖了點。兩座工字型的平房,外加一字型的兩層樓,算是教學「樓」了,其餘泥牆房穿插交錯於村莊民房中。略覺納悶的是,這個離常山縣城50里,混在招賢集鎮3里外山坡上的小村里,你不注意都分不清是村莊還是學校的地方,咋就叫常山「二中」呢?這一與二之間連個過渡都沒有,這也太農村了吧。雖然一與二都是衣衫襤褸,可一到底還是雄據了一座山(塔山),而二卻侷促山坡一隅,像個滿臉泥巴的小姑娘依偎在同樣泥巴似的古縣村邊(這村名也嚇人)。

如果說有第一印象的話,要算是常山二中的「牛會打球」。村莊一樣的常山二中當然沒有大門也沒有小門,更沒有圍牆,一塊坪地還是彎彎曲曲,比巴掌都不規則,泥地里豎了兩個籃球架,學校名之曰操場,可古縣村民壓根就不認可,鄉親說那自古就是村裡的通道,誰講都不行。人啦牛啊拖拉機呀,什麼都隨時大搖大擺穿行而過。師生追逐着泥球似的籃球,玩得正歡,那路過的牛卻是旁若無人地也混了進來。學生氣不過就用籃球砸,牛就用頭頂,一來二回,牛角一揚一揮,哇塞,差點投個三分球。故而倘若遇上某個老師批評某個學生氣急了說:咋牛似的教不會啊?邊上的學生定是要起鬨了:老師,俺這裡的牛也會投籃的。

牛會投籃,學生卻不會跑步。連巴掌都不如的操場自然也很難劃出一條筆直的百米跑道,只能在坪地邊緣,填填挖挖,勉強湊乎出一條大概百米吧。如此每當學生百米跑,衝刺就不能不悠着點。否則不是撞上那頭牆便是掉入這頭坑,常常剎不住就轉衝到橘樹地里了。久而久之,學生只能一開始就卯足勁加速衝刺,到後面要麼斜着來,要麼悠着點。

這樣的場地,決定了起跑線的超常,這與常二中學生的學習一樣。中考之後等常一中錄取完了,再二中三中四中錄取,那也是順其自然。由於之前恢復高考以來的歷年,常二中均「剃光頭」,所以當時常山四中、三中在民間的名氣都比二中響。考生捨近求遠,棄二投四三的應該是普遍選擇。如此,無形中常二中在高中招生中就很有些「撿麥穗」的意義。不但招生,潛規則也體現在教師配備上,強勢如一中,那都是由着其挑選的,四中三中沒有選的資格,但多多少少「要誰」還是有餘地的。因此,輪到二中只能是分派給你誰就是誰。還好由於常二中所處交通,尚比四中三中便利點點,思想不太穩定的外地老師或別的有什麼想法的(比如進不了城又安排不了城郊的),就「照顧」到二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