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州大學石油鑽采與儲運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常州大學石油鑽采與儲運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常州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石油石化學科特色的高等院校,是江浙滬地區唯一擁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學校。1992年正式成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管理的部屬院校。2011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簽署協議共建常州大學。學校目前有67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20000餘人(含研究生1600餘人)。

簡介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我國油氣資源對國外依存度高,已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能源安全。為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1]」的戰略構想,以儘可能地提高原油產量。鑽采和儲運是密切聯繫的兩個石油生產環節,彼此之間相互影響,任何一個環節的潛力沒有發揮出來,則整個石油生產鏈的產量都會下降,所以來自這兩個環節的管理和工程技術人才應該了解石油鑽采和儲運之間的基礎知識與關聯性。

國內高校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內的本科專業為石油工程和油氣儲運兩個專業,分別側重於培養為石油鑽采服務的工程師和為石油儲運服務的工程師。經調研,國內已建成的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的特色鮮明,面向的教學對象分別為石油工程專業或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學生(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油氣儲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東北石油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培養出的人才的知識結構較為單一。為此,常州大學基於自身在石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油田化學、油氣安全工程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在與中國石化共建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兩個省級實驗教學中心的支撐下,在江蘇省重點建設專業項目的支持下,組建了服務於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人才培養的石油鑽采與儲運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以下簡稱仿真中心),培養兼通石油工程和油氣儲運知識的高層次工程應用人才。

科研實力

仿真中心近五年來投入經費1100餘萬元,建立了包含75位實踐教師與教輔人員在內的教學與開發隊伍(其中企業兼職教師16人),新增建設面積1100餘平方米,建成鑽井、採油、油藏、油田化學、油氣儲運、油氣工程安全技術等6個實驗室,開發了油氣井工程(鑽井)、油氣田開發工程(採油)、油氣集輸、石油處理與管輸、天然氣處理與管輸和油氣安全應急處理等6大虛擬仿真實驗模塊的100餘套仿真軟件。仿真中心按照「遞歸跟進式」實踐教學理念,組織專人針對石油石化生產特殊需求的專門人才培養進行了持續而系統的研究與實踐,將石油石化安全問題融入教學實踐中,形成了「教學情景化、課程模塊化、實訓平台化、能力工程化、素質綜合化、監控常態化」的特色鮮明的培養體系,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基於此工作思路,仿真中心主任陳群教授和邵輝教授主持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創新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於2014年獲得高等教育[2]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