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遙古鎮遊記(劉麗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遙古鎮遊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平遙古鎮遊記》中國當代作家劉麗平的散文。

作品欣賞

平遙古鎮遊記

眼前就是平遙古鎮了。青石板鋪墊的路,除了古鎮的居民和外來的遊人,幾乎見不到現代化交通工具,偶爾一輛自行車會在你的眼前掠過。平添一道風景!一街兩行的商鋪,秀着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雖不是春天,卻呈現出春天的「花紅柳綠」來。同行的人便有的駐足賞看,有的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便不由自主的砍起價來,也有的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來,邊賞邊議論着,一路走開去。

一向不愛逛商場的我,對於商品沒有更多的興趣,倒是那青石板路和古色古香的建築以及「日」字形二進院和「目」字形的三進院吸引了我更多的注意。站在正門口一眼望去,或看到用磚雕抑或琉璃瓦鑲成各種吉祥圖案的影壁。或看到綠樹紅花的院落里排着的古式桌椅,不用置身其中,便有一種祥和恬靜的感覺在裡面。再看那建築的布局,完全繼承了封建"禮教"和"習俗",中規中矩,嚴格講求方正,端莊,經緯分明,中軸對稱,恪守"禮制",充分展現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在這裡,感受不到現代都市的喧囂和浮躁,更多的是沉靜和融洽。

「前面就是古鎮縣衙遺址,請大家跟緊。」導遊告訴大家。

平遙縣衙坐落於古城中心。

要進衙署,需先通過衙署大門,門是登堂入室的必經之所,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建築都少不了門,城有城門,宮有宮門,家有家門,廟有廟門,縣衙作為一級行政機構,在封建社會實際上同時也是司法機構,如此重權在握之地,門是必不可少的,縣衙又叫衙門,可見「門」對縣衙的重要性,正因為它如此重要,所以衙門難進,俗話說「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由此可見,要進衙門,得有經濟做保障。

衙門東側置一大鼓,為「登聞鼓」,俗稱「喊冤大鼓」,是供百姓申訴冤屈的,知縣聽到鼓聲立即傳喚擊鼓人,上堂受理,如案情重大,知縣立即升堂審問,若事情細微,即行刑訊,以肅法堂,可見,當時擊鼓鳴冤也是要擔風險的。大門外的對聯曰:

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勝人終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世做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難欺天

這副對聯告訴百姓要體諒知縣的為官不易,無事莫登三寶殿,也警告百姓進這門要慎之又慎,一個不留神,賠了夫人又折兵,吃虧的是自己,所以,衙門還是少進為妙。

「我們還是先參觀監獄吧,先苦後甜。」導遊幽默地說。

穿過大門,就進入縣衙的第一進院落,可看到東西各有窯洞六間,是收取賦稅錢糧的場所。

眼前這道門是縣衙的第二道門------儀門,顧名思義,即「禮儀之門」。

進入儀門,到了縣衙的第二進院落「六部房」,中央稱「六部」,地方稱「六房」。牢獄設在二進院的西側線。牢房的建築一律是窯洞式。設有「重獄」、「輕獄」、「女獄」、「獄神廟」、「子孫房」等。牢房也分三六九等,有錢人犯罪可以拿錢住到條件好的有炕有爐灶有馬桶的高檔牢房裡。重刑犯要住到陰暗潮濕的房間中的不柵欄里,死刑犯的生存環境會更惡劣。各種刑具彰顯了刑訊時的殘酷和恐怖。

大堂是縣衙的主體建築,這裡是知縣舉行一些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級官員的廳堂,大堂又叫公堂、正堂、正廳等,也叫「親民堂」,「親民堂」看到「民」字上多了點,中國文字含蓄的表現,親民更多一點的意思。大堂的對聯非常不錯: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它的意思就是說知縣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的,那麼在審案的時候不要以為老百姓好欺負,回頭想想,自己沒當官之前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得到一個官職不是件光宗耀族的事,失去一個官職也不是件恥辱的事,不要說這個官沒有用,地方的興盛衰弱,黎民百姓的存亡都靠這個七品芝麻官來打理。

在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地位不平等,原告和被告進入大堂必須下跪於堂前東西兩塊跪石上,原告在東,被告在西,由於東尊西卑的緣故,古代案件在審理之前,被告的地位是低於原告的,無形之中,部分肯定了被告有罪的事實。

穿過大堂,便是二堂。到二堂之前,首先看到「宅門」,宅門是通往內宅的咽喉之地,旁邊設有「門子房」,相當於的保衛科。有人想見知縣首先得通過門子,人們圖方便,給門子好處,行賄賂,塞紅包,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走門子」的歷史淵源。

穿過宅門,還有一道屏門,穿過屏門,便可見二堂,二堂外懸一對聯,曰:

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

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值得注意的是下聯「愧」字少了一點,而「民」字多了一點,意即對百姓要少一點愧疚,這種巧妙的寓意法則是中國文字所特有的。

過了二堂,就到了知縣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內宅。東西廂房為客房。內宅也叫「勤慎堂。進入裡邊,可看到中間是客廳,當時的秘密案件、不公開的案件在這兒審,所以老百姓稱這兒也是「三堂」。東梢間是臥室,西梢間是書房。

大仙樓是縣衙中軸線上的最後一進院落,樓下正房是典型的北方建築--窯洞,冬暖夏涼,是知縣吃飯的餐廳,這裡有對聯曰:

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禮義廉無有銅錢可做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除了神仙之外,每個凡夫俗子都離不了的,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提出了的「朱子八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沒有銅錢也是可以做來的。

從東廂房穿過,就到了縣衙的花園。在古代,知縣是不能帶家屬到工作單位的,平時享受不到天倫之樂,所以有個花園也是應該的。花園裡有一花廳,是知縣修身養性的地方。還有一個對弈亭,原名「清心亭」,是供知縣下棋的地方。

由此,我想到孔子的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如此想來,頗有道理!

離開縣衙遺址,迂迴穿過三條小巷,便來到「中國第一票號」的「日升昌」票號舊址。「日升昌」這個名號很有意思,你從左向右念,便是「日日升日日」,從右向左念,便是「日日升日日」。意在如日東升,生意昌盛。雷履泰出任總經理(大掌柜)。日升昌票號成立後,解決了國家銀行未出現前大宗項銀兩往來的困難,並很快在全國40餘個大中城市設立了分號,票號業務搞得紅紅火火。

據說「日升昌」票號的一個門匾還有一個關於慈禧太后的典故呢!

話說當年慈禧外出,由於時間長路途遠,來到山西平遙,身上銀兩已所剩無幾,萬般無奈之下,來到「日升昌」借銀兩,不過要說明一點的是她沒有說明自己的身份。結果,工作人員借給她的只是銀票。慈谿不解:「這銀票可以做銀兩用麼!」工作人員告訴她:「可以,出了山西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用。」慈谿半信半疑,故意到離山西很遠的地方兌換銀兩,果然好用。後來慈谿還所借銀兩時,順便帶來一個遍,匾上的四個大字就是「匯通天下」。意即「錢幣流通於天下」。可見當時「日升昌」的生意有多麼紅火!

更重要的是「日升昌」的管理更是別具一格。他的投資者不參與管理,管理人員不是投資者。是分開的。投資者是董事,管理者是掌柜。掌柜又分為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等。據說,「日升昌」的一個小工的學歷都相當於現在的本科學歷。在當時有一種現象,高學歷的人寧可到「日升昌」做小工,都不去當官,尤其是不願做縣太爺。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小工比縣太爺的工資還要高,縣太爺的工資是40兩的話,小工的工資可能是300兩,這只是工資,為了留住人和防止貪污,「日升昌」的董事還會定期的給小工的父母以撫恤。所以,當時的「日升昌」簡直就是「日麗中天萬寶精華同耀彩,升臨福地八方輻輳獨居奇」的一番景象了。這般好的待遇,有誰還願意去做縣太爺呀!不過,縣太爺的職位還是要有人做的,因為,那是管理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呀!他的工資不高,可有權呀!

不過,所有新生事物都有它的興衰史。「日升昌」也不例外。

自1823年創建到1932年歇業,「日升昌」歷經109年的曲折發展,它為後人提供的,既有成功之道亦有失敗的教訓,可以算是一本活的金融教科書。

它的別具一格的管理模式使得「日升昌」大繁榮了百十年,然而,上世紀30年代不是適合金融業發展的年代。外敵蠢蠢欲動,國內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面臨崩潰,誠信理念遭到挑戰,這些是「日升昌」衰敗的外因。

清末,清政府組建「大清銀行」要「日升昌」入股,被平遙總號拒絕;外資銀行要求「日升昌」合資組建銀行的提議也被拒絕。「日升昌」自我封閉似乎正是其自我毀滅的開始。

「日升昌」留給世人的思考太多了。無論它的勝還是衰,都是它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縮影。「日升昌」票號不在了,而「日升昌」的舊址還在。無論歷史怎麼發展,都無法抹去晉商在歷史的海洋里的璀璨!

來到平遙,不觀文廟,也會是一大缺憾。平遙文廟中軸線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涵厚的文化底蘊,似乎演繹着晉商們的思想和生存軌跡。廟區左右「東學」、「西學」之設,明倫堂後的「超山學院」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跡的所在。

超山書院是晉商們慷慨解囊捐助的,晉商們的贊助,讓超山這個書院如虎添翼,日益興旺。晉商的善舉,一方面「急公好義,造福桑梓」的儒學觀念,是他們創建書院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經商能暴富利益的強力驅動,促成了棄儒就商的風習形成,但晉地的棄儒並非完全放棄了讀書而是把千百年讀書做官成就功名的途徑變成了通過經商也能光宗耀祖,揚名四方,通過經商也能過上錦衣玉食的日子,通過經商,也能「捐官」這樣的思路。

書院是一個縣同國家科舉考試接軌的教學場所,孩童的啟蒙教育基層教育都得在這裡進行,但在平遙,當地受「學而優則商」思想的影響,書院除了教授學生必讀的四書五經,更多的時間還要用於學習書法、珠算、社交等知識,這也是後人所說的晉商成功的經商三大法寶。

商賈樂於助學,學生熱衷經商,使平遙商業和教育的發展形成互動關係,形成了清代平遙超山書院的儒學教育特色。

至此,我才明白了,文廟裡的「鯉魚躍龍門」的真正含義了。

太陽已經西下,一回頭,我才發現,找不到同行的人了。出了文廟,我便一路欣賞一路尋找回賓館的路。已是華燈初上,我居然還在街道上徘徊,居然迷路了,打老公電話,他早在賓館等我,還以為我和別人同行,發現我迷路了,老公有些着急,趕緊告訴我所在賓館的名稱和街道,我問了路邊商店的一位老者,他告訴我離賓館距離很近了,不必着急。還告訴我,平遙的街道大同小異,相同的建築,相似的結構,不管怎麼走,似乎都在走着相同的街道。我方恍然大悟,原來平遙簡直就是一座美麗的迷宮呀!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

平遙這座古鎮,居然涵蓋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的精華,這些正是平遙的精髓和驕傲,也是平遙那不老傳說的生命的源泉。

欣欣然,已融入平遙的命脈中……

[1]

作者簡介

劉麗平,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