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東省檔案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廣東省檔案館成立於1958年11月15日。

館內結構

館藏檔案有:清代廣東衙門檔案,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直屬機構檔案;1949年10月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下組織、武裝力量、群眾團體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中南局,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及各機關、團體檔案。館藏檔案以紙質為主,同時,還有大量照片、音像、縮徽膠捲、地圖、印章[1]等。館藏最早的檔案形成於1765年。省館對形成時間滿30年的檔案向社會開放,其中經濟、科學、技術、文化類檔案形成時間滿15年可向社會開放,非密級現行文件實時開放。省檔案館新館占地1.3萬M2 ,建築面積3.5萬M2,樓高25層,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是集檔案保護、查閱、展覽、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大型智能化檔案館。

主要職能

根據省委、省政府粵發[2000]2號文、省機構編制委員會粵機編 [2000]3號文以及粵機編辦[2000]82號文的有關規定,省檔案局與檔案館實行局館合一體制,為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副廳級),負責全省檔案事業行政執法和檔案保管利用工作。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檔案工作的方針政策,擬訂我省檔案工作的政策、法規和檔案管理的規範標準,對檔案工作實行統籌規劃,宏觀管理。

(二)指導、協調省直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省屬大中型企業、重點工程建設及各市的檔案業務工作,開展檔案業務諮詢服務。

(三)組織開展檔案宣傳、檔案科學技術研究和科研成果鑑定及推廣應用。

(四)組織檔案專業教育和檔案專業幹部培訓工作。負責檔案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有關工作。

(五)負責檔案外事活動和國際友好城市檔案學術交流活動。

(六)集中統一管理各類歷史檔案資料和建國後省直單位的重要檔案資料,保守黨和國家機密,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

(七)負責省直及有關單位檔案資料的接收、徵集、整理及檔案的展覽、陳列、編纂出版工作,為社會廣泛提供利用。

(八)承辦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檔案管理部門交辦的其他事項。

機構設置

人員編制

檔案局(館)事業編制94名。其中,局(館)長1名,副局(館)長3名,正副處長(主任)24名(含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1名)。

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檔案局(館)設 9 個正處級處(部、室)。

1.辦公室(掛人事處牌子)

協助局(館)領導組織機關工作;負責機關的會議組織、文電處理、秘書事務、檔案資料、信訪保密、財產財務、安全保衛、計劃生育[2]、外事等行政管理事務,以及人事、黨務、紀檢、監察和檔案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有關工作。

2.監督指導處

指導各級各類檔案館和省直單位的檔案工作;對省直大中型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經濟、科技檔案業務進行協調;開展諮詢服務;組織實施各種檔案管理的標準和規範。

3.綜合法規處

草擬檔案工作的法規;協同有關單位查處違反《檔案法》的案件;出版檔案雜誌;負責檔案宣傳和檔案統計工作。

4.科研教育處

組織開展檔案科學技術研究和檔案科研成果的鑑定、推廣應用;統籌規劃檔案現代化管理;組織實施檔案幹部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5.檔案收集整理部

負責對檔案資料的接收、徵集、整理工作和名人檔案管理工作。

6.檔案保管利用部

負責檔案資料保管和檢索工具編制工作;審查、確定檔案開放範圍和銷毀工作;負責檔案資料開發利用工作。

7.檔案史料編研出版部

研究、匯編、出版館藏的檔案史料,承辦公布檔案史料的審核工作;負責檔案史料的陳列、展覽工作。

8.技術部

負責館藏檔案縮微、修裱和檔案的防蟲、防霉,字跡保護技術的應用以及檔案庫房溫濕度的調控工作,負責局館計算機網絡的管理和檔案的掃描刻錄工作。

9.聲像檔案部

負責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省的重要政務活動、外事接待和重大突發事件形成的照片檔案、錄音、錄像檔案。

機構發展

1965年7月,廣東省檔案館一、二類檔案及省委各部委檔案分批轉移到連縣東陂的後庫。1966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撤銷廣東省檔案局,並在省委辦公廳下設檔案處,接替省檔案局的工作,內設業務指導科、省委檔案科、黨群檔案科、政權檔案科、歷史檔案科5個科,編制33名。省檔案館對外名稱不變。1968年3月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後,檔案工作歸省革委會辦事組管理。1973年7月,省革委會辦事組內設立檔案辦公室,編制31名,內分業務指導組、檔案整理組和後庫組三組。1975年省革委會辦事組檔案辦公室改為省委辦公廳檔案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適應全省檔案工作恢復整頓的需要,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革委會於1979年8月決定恢復廣東省檔案局、檔案館,局、館合署辦公,歸口省委辦公廳管理。編制66名,內設辦公室、業務指導處、檔案管理處。辦公地址設在省委大院內。1981年位於省委大院內的檔案館大樓建成使用,樓高7層,總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其中檔案庫房面積1529平方米。

1983年7月,在省級機關精簡機構過程中,省檔案局歸口省委辦公廳管理。省檔案局、館兩個牌子,一套人馬,內設三處一室,即業務指導處、黨政檔案處、歷史檔案處和辦公室。

1985年6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決定調整全省檔案工作的領導體制,調整後的省檔案局為省政府直屬局,由原來歸省委辦公廳管理改為省政府領導。省檔案館與省檔案局分設,由省檔案局管理。1986年7月,省檔案局搬遷到省人民政府大院內辦公。省檔案館仍在省委大院內辦公。

1995年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檔案局與省檔案館實行合一體制,為省政府負責檔案事業行政管理和檔案保管利用工作的直屬事業單位,內設7個處室,即辦公室(掛人事處牌子)、監督指導處、綜合業務處、科研育處、檔案收集整理部、檔案保管利用部、檔案史料編研出版部。事業編制93名。1996年9月,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同意增設技術部。同年12月,省檔案館被國家檔案局評定為國家二級檔案館。

2000年2月,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檔案局與檔案館仍實行局館合一體制,為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負責全省檔案事業行政執法和檔案保管利用工作。同年4月,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省檔案局(館)內設機構由副處級升格為正處級,增設聲像檔案部。改革後,省檔案局(館)內設機構9個,即辦公室(人事處)、監督指導處、綜合法規處、科研教育處、檔案收集整理部、檔案保管利用部、檔案史料編研出版部、技術部、聲像檔案部,編制94名。

2004年,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口中路128號的廣東省檔案館新館大樓工程全部建成。工程總投資2.4億元,占地面積1379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4385平方米,其中主樓高26層(其中地下一層),綜合樓19層(其中地下一層)。檔案大樓的建成,標誌着省檔案局、館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8年3月,省檔案館新館以其創新的建築設計理念、優秀的工程質量、最新的施工方法及高效的節能環保效果,榮獲第七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2005年10月,經省人事廳批覆,省檔案局(館)編制94名,其中參照公務員管理的職位81個;工勤人員13人。現有在職人員中,博士研究生2人,碩士研究生13人,研究生5人,本科生46人,大專生17人。

2007年11月,廣東省以優異成績被確定為「全國檔案事業發展綜合評估先進單位」。

至2008年底,省檔案館藏檔共321個全宗,909604卷,排架長度7088米。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文書檔案主要分為五大類:一是清代檔案,包括1765-1858年的廣東衙門檔案和分屬海關等全宗有關檔案724卷,內容主要是清朝廣東地方官員之間以及與中央政府、海關之間的來往照會和信札等。二是民國檔案103個全宗,50997卷,包括民國時期廣東省的各種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外國駐穗機構的檔案。三是日偽檔案2個全宗,45卷,主要是日本廣州銀業交易所和海南島日軍海軍特務部的檔案,以及汪偽廣東省政府機關形成檔案(分散在相關全宗里)。四是海關檔案,包括1861-1949年粵海關、九龍關、潮海關、瓊海關等10個全宗的檔案共13260卷,內容涉及海關業務、1947年前後中國參加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談判情況以及廣東政局、重大事件和社情民意的情報資料。五是革命歷史檔案共953卷,主要是反映各個革命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團體和武裝力量進行民主革命的有關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類檔案共216個全宗,843625卷,包括新中國成立後各個時期廣東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檔案。

重要事件

2014年6月9日,來自廣東梅州市的着名民間收藏家魏金華向廣東省檔案館捐贈了1000件珍貴的僑批檔案。

僑批又稱銀信,是中國海外華人華僑給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廣東是中國最着名的僑鄉,自19世紀初開始,隨着海外華人華僑寄回僑鄉書信與錢款的增多,逐漸出現了這種信款合一的僑批,並大規模盛行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70年代基本終結,歷時150餘年。

廣東省檔案館稱,這批僑批檔案將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為此,廣東省政府撥專款20萬元人民幣,以表彰魏金華慷慨捐贈義舉。這一獎勵,也在全國檔案系統開創了省級政府重獎捐贈珍貴檔案的民間收藏人士之先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