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廣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有溥
康廣仁1.jpg
性別
出生 1867年
廣東南海
逝世 1898年9月28日
北京
別名 康廣仁、康幼博、康大廣
教育程度 私塾
職業 學者
活躍時期 19世紀
親屬康有為

康有溥(1867年-1898年9月28日),字廣仁,號幼博,又號大廣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參與戊戌變法,慈禧太后重奪權力後,因梁啟超帶病往北京應付官試,與他同行,因而被捕,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齊被斬,合稱戊戌六君子

官場

認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發展,因而每次應試都放棄作答,20歲後曾在浙江當小吏,其後曾當保甲差、文闈差。在戊戌變法中,康廣仁勸其兄康有為:「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弟旦夕力言,新舊水火,大權在後,決無成功,何必冒禍……」。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故常謂但竭力廢八股,俾民智能開,則危崖上轉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願,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

變法失敗,六君子下獄論死,廣仁在獄中「言笑自若,高歌聲出金石」,他對譚嗣同說:「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

康廣仁未直接參與變法,本無罪不當死,而慈禧以失康有為、梁啟超故深憾外國,必欲得一人誅之,遂以廣仁充。廣仁竟從容赴死,與其兄其後風格迥異。

學問

政績

少年軼事

十六歲時,不喜歡帖括,因此不喜歡學習,被父親和兄長責怪,便自薦當小孩的老師。別人以為他在玩,便試試他,找來八九名小孩做其弟子,上課時甚為莊重嚴肅,更自創學規,令頑皮驕橫的小孩都很聽話。其他人才知道他有辦事能力,便委託他負責不少家事。他令出必行,奴僕都很怕,因此沒有事辦不成。

康有溥將他居住的樓前的芭蕉鋤走,康有為斥責他不仁,康有溥說那芭蕉沒有用,只會煩擾人。

康有為叫康有溥檢查、整理閣上的舊書,康有溥竟將數代傳下的帖括一把火燒掉。康有為問他原因,他反問康有為是否這些區區的東西也不能放棄,並認為留下那些東西,那座樓就不會清淨。

以上各事,可見康有溥為人剛斷。

後世軼事

康廣仁死後屍首無人認領,16年後才入土為安

康廣仁,名有溥,廣東南海人,1867年生,1898年9月28日被殺。

康廣仁父親早亡,長兄如父,成長自須康有為扶持。他一向厭惡科舉,考取功名自然是指望不上的。在他22歲時,當時在外遊歷的康有為給他寫了一封信,提出兩條道路任他選擇:一是由康有為幫助,捐個小官來做;二是按他自己以往的想法,「專走香港洋務」——這指的大約是洋行大班一類的職業,康廣仁學過一些英文。最後,他選擇了前一條路,捐了個從九品的巡檢,在杭州當差,但只做了一年就棄官而去。

康廣仁臨死面如土灰被人說窩囊,屍首無人認領,16年後才入土為安

之後,康廣仁隨兄長參與了一系列維新事業:創辦廣州的粵中不裹足會、上海的不纏足會、大同譯書局和中國女學堂,還擔任了澳門《知新報》的總理。1898年春,他從廣東遠道進京,起因是為了陪護病中的梁啓超。梁啓超痊癒之後,變法已漸漸展開,康有為這位大紅大紫的名士,也是忙得不可開交,白天講學見客,門庭若市,夜晚則起草奏稿,發動輿論。於是,康廣仁留在北京為兄長當起了秘書。其實,對康有為當時的活動,他是很有些看法的,覺得「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因此樹敵過多。畢竟知兄莫若弟,這五個「太」字,確實戳中了康有為的軟肋。他力勸康有為抽身而退,但根本無法說服兄長;想讓康有為出使日本以便避禍,也是無果而終。最後,康有為在慈禧下逮捕令的前一天出京南下,康廣仁卻沒有走。他居住的南海會館(在米市胡同),出了巷口便是菜市口。

據那位老獄卒說,康廣仁在獄中用頭撞牆,大哭:「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申報》則報道,他臨刑時「面色如灰土」。見慣了史書中視死如歸的烈士,人們或許會覺得康廣仁這樣太過窩囊。但他畢竟不是譚嗣同,沒有為變法而流血的覺悟,也沒有想到,寂寂無名的自己會背上謀反的罪名。他最大的罪狀,就是身為康有為的弟弟。幸好此時已不流行「株連九族」,屠刀還沒有舉到他在南海的親眷頭上。康有為編造了一個故事哄騙母親,說康廣仁逃到蒙古,出家避難,還不時偽造一封家書。

六君子殉難之後,由於康廣仁在北京已無親友,他的屍首一時無人收殮,直到天黑才由南海會館的長班帶走安葬。1900年,康有為的門徒梁爾煦秘密進京遷走遺骸。又過了16年,康廣仁方才在江蘇茅山入土為安。[1]

參考文獻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