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廖嘉綬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廖嘉綬

[圖片網址 來自搜狗網 的圖片]


顧綬昌【人物檔案】

顧綬昌(1904-1999年)江蘇江陰縣人[1]。1946年秋至1954年夏,顧綬昌受聘於武漢大學外語系任教授,主講英國小說,作文及翻譯等課程,同時從事莎士比亞和肖伯納戲劇研究[2]。1954年因院系調整,顧綬昌教授自武漢大學調到中山大學西語系,任英語閱讀、作文和翻譯課的主講教授,並擔任研究生的指導教師[3]。1970年由中大調到廣州外語學院,承擔漢英詞典編寫、文獻資料翻譯等任務,是我國古英文及西方古典文學研究的泰斗級人物,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被人民政府授予教授職稱的專家之一。


讀書千百卷,學問在積累

顧綬昌一輩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除了上課和外出辦事,在家裡不是寫文章、批改學生作文,就是伏案讀書,卷不離手。他每天讀書至深夜,日復一日,從不間斷。 1922

年,未滿十八歲的他就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感覺與認識論》,當時該報主編張東蓀先生曾予以高度評價。1924 年,顧綬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後考入北大英

文系。大學期間,因受古希臘、古羅馬、經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直至19世紀西方文學名著的薰陶,加之本人的刻苦鑽研,顧綬昌在那時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功底,並從此確定

了從事莎士比亞研究的學術方向。他學習非常用功,不論是第二外語還是拉丁文必修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至今在北大圖書館的藏書中,仍能看到他當時閱讀英國文學原著

時在字裡行間留下的批註。 在英國的倫敦大學學院就讀期間,顧綬昌並不滿足於課堂教學,經常去大英博物館閱覽室查閱資料,博覽群書。有一段時間,他每天讀書1500多

頁,同時還寫下很詳細的筆記;他亦喜歡到泰晤士河邊的露天劇場觀看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戲劇,親身感受這位偉大英國作家的作品;他去過莎士比亞的故居,尋找莎翁的足

跡。後來顧綬昌在《武漢日報》上發表《買書》一文,紀念他在倫敦屢屢搜羅珍藏書籍的往事,以及日本侵略軍到香港以後把他寄存在那裡的書籍全部搶走的過程。 顧綬昌先

後在武漢大學外語系,中山大學西語系擔任教授。1970年由中大調到廣州外語學院後,顧綬昌承擔了漢英詞典編寫、文獻資料翻譯等任務,是我國古英文及西方古典文學研究

的泰斗級人物。 在大學工作期間,顧綬昌曾與安奉教授討論過唐詩宋詞,後來他英譯中國古代詩詞,既注意保持原文風格,又傳達原文的神韻和美感形象,在意、聲、調、韻

方面下足功夫,這也是他潛心研學的結果,可惜這些手稿在文革期間全部流失。

從教六十年,終感人才難培育

顧綬昌對教學極其認真,對學生嚴格要求,批改英文作業時也極其細緻認真。他往往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批改所教研究生的英語作文和論文,連錯別字都不放過,遇見佳句或

好文章,甚至會寫上數百字的批語。儘管在反右鬥爭和之後的運動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計前嫌,在恢復榮譽和教學工作後,仍然以飽滿的熱情和百倍的精力投入教

學。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學生回憶道:「顧老師給研究生開的文學翻譯課只有4個本科生聽課名額,於是這門課就成了當時最『尖端』的課程,因此大家都對被顧老師挑上

的四位同學羨慕不已。」由此可見顧綬昌在學生心中的聲望和影響。 1994年,廣外為顧綬昌九十華誕舉行了一次座談會,他很重視再次和師生見面的機會,特意穿上整齊的西

服,打上領帶,在座談會上與師生們進行了一番暢談。他語重心長地說,要踏踏實實讀書,老老實實地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防止浮躁和急功近利。他還說,我們搞英文文

學和語言學研究的人,必須懂得古英語,懂得中世紀英語,懂得拉丁文,才能更好的做學術前沿。「讀書千百卷始知學問在積累,從教六十年終感人才難培育。」這是他晚年

請香港著名書畫件余雪漫所書寫的對聯,或許這是他感悟到的教書育人的真諦。 顧綬昌從事教育事業和外國文學研究50餘年,是外語教育界和文學界享有盛譽的老前輩。他治

學嚴謹,精益求精,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為我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為人磊落,滿懷報國熱情

成長於戰爭年代的顧綬昌,青年時代就懷着一腔報國熱血,1937年抗戰爆發後,身在異邦的他時刻思念着處於災難之中的祖國,再也無心羈留海外,遂於次年春回國。1950年

朝鮮戰爭爆發後,向來把祖國放在第一位的顧綬昌深明大義,同妻子商量讓兒子加入志願軍。不久顧綬昌的兩個兒子報名參軍,大兒子加入志願軍赴朝參戰。 顧綬昌成為新中

國成立後第一批被人民政府授予教授職稱的專家之一。祖國的新生給顧綬昌增添了無窮的力量,他從此更加振奮地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不幸的是,1957年「反右」期

間,在長達20多年的歲月里,顧綬昌被剝奪了教書和從事學術研究的權利。但是,他仍然堅信人民政府,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圓滿完成學校就交給的各項人物。

顧綬昌為人一貫光明磊落,深得同事的認可。在廣外工作期間,由於當時工具書缺乏,不少年輕教師有問題請教他,顧綬昌一一幫助解決,被大家尊稱為「活字典」。他從不

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對得勢的人,他絕對不會去攀附;對落難的人,他也絕不會冷眼相待。他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做人。 顧綬昌經歷過不同時代,見證過民族危亡和復

興,並對相關問題包括國家命運和個人坎坷,有着深切的感受。直至晚年,每當他從廣播或電視上聽到《松花江上》等抗日戰爭歌曲。他的眼裡往往盈滿淚水。我也由此深刻

體會到,國家和民族在父親那一代知識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含義。

目錄

 [隱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