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都之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建都之議明朝初期洪武年間,明廷關於定都去向的爭論。

過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詔以汴梁開封府為北京,以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效仿周唐的兩京故事[1]。將金陵定為明朝國都。定都金陵的主要原因有:天下的財政多匯聚於東南,而金陵則為稅賦匯集之地。同時,金陵有朱元璋為吳王時期所奠定的宮闕基礎;而明朝的開國元勛多為江淮子弟,不願遠別故鄉。但此後,朝廷對建都之事多有爭論 。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又在故鄉鳳陽營建中都,同時下令江南富豪移民中都。但是開封和鳳陽都是久經戰亂,破敗不堪,難以承擔京師的重任,朱元璋於是放棄了遷都這兩處的打算。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下詔改南京為京師。至此,建都地點才得以確定,但是為了控制北部邊防,朱元璋仍有遷都之念。而南京皇宮是填湖所建。建成之後,由於地表下沉,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態勢,在風水上是不祥的徵兆。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考察關中地區,為遷都西安作準備。然而第二年朱標病逝,沉重打擊了朱元璋,令其不願再勞師動眾地更換京師 。

一直到洪武朝後期,建都問題仍是朝廷的重要議題。永樂遷都到燕都順天府(今日北京)後,這一爭議才停止。

後續

雖然沒有遷都,但是鑑於北方的形勢,朱元璋還是作了一系列的布置和預備:北伐北元,驅逐了元順帝,讓大將徐達和自己的第四子朱棣駐守在北京[2]

永樂遷都,即明成祖朱棣將明朝的首都從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遷往北京順天府,是具有中國歷史重大意義的事件,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代。

視頻

建都之議 相關視頻

明太祖稱帝前,只把金陵當做根據地,這座小城才是國都的不二選擇
歷史上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為何在群臣反對下,還選擇將國都建於北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