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普勒任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開普勒任務英語:Kepler Mission)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設計來發現環繞着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使用NASA發展的太空光度計,歷經九年多的時間,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觀測10萬顆恆星的光度,檢測是否有行星凌星的現象(以凌日的方法檢測行星)。為了紀念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這個任務被命名為開普勒任務。

開普勒是NASA低成本的發現計劃聚焦在科學上的任務。NASA的艾美斯研究中心是這個任務的主管機關,提供主要的研究人員並負責地面系統的開發、任務的執行和科學資料的分析。開普勒任務進度的處理是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執行,貝爾太空科技公司負責開普勒任務飛行系統的開發。

開普勒太空船於美東時間2009年3月6日22時49分57秒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已確認了130多個系外行星和發現了超過2700顆候選行星

2013年5月15日,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由於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尋系外行星任務。同年8月15日,NASA宣布放棄兩個故障的反應輪,以替代計劃使用剩下兩個正常的反應輪重新開始工作。

2018年10月中旬,開普勒空間望遠鏡飛行燃料已出現燃料即將用罄訊號,正式進入退役倒數階段,科學家們正盡力將所有數據回傳地球。至10月30日,其燃料已完全耗盡,無法再受指令控制。後續任務將由同年4月成功發射升空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接手。

目標

開普勒任務的科學目標是探索各種不同行星系的構造,通過勘測大量的恆星樣本達到幾個目標[1]

  • 對各種不同光譜類型的恆星進行廣泛的觀測,以確定有多少類似地球的行星或大行星存在或鄰近適居帶(也稱為「古迪洛克行星」)。
  • 測量這些行星軌道的大小和形狀的範圍。
  • 估計有多少的行星存在於多星系統中。
  • 測量短周期巨大行星的亮度、大小、質量、密度和軌道的大小。
  • 使用其他的技術來辨認每個被發現的行星系統和它們的其他成員。
  • 確定這些擁有行星的恆星的特性。

利用其他方法檢測到的系外行星絕大多數都是大行星,它們都像木星或者更大。開普勒是設計來發現只有這種質量的30至600分之一的行星,也就是類似地球這樣大小的行星。使用的方法是凌日法[2],需要重複的觀察到行星從恆星前方掠過的凌日現象,如果是地球大小的行星將會造成恆星的視星等降低0.01%的數量級。亮度減少的程度可以用來推測行星的質量,而由兩次凌日的時間間隔可以推測行星軌道的大小和估計它的溫度

視頻

開普勒任務 相關視頻

開普勒望遠鏡的重大任務!觀測千萬億顆恆星!以尋找生命的痕跡!
美國宇航局發現開普勒452b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