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開普勒軌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開普勒軌道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天體的運動軌跡為圓錐曲線(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其中橢圓曲線軌道為開普勒軌道,逃逸拋物線和雙曲線軌道為非開普勒軌道。非開普勒軌道可以分為單心引力場和多心引力場。

人類科學認識天體運動是從哥白尼(1473—1543)開始的,開普勒(1571—1630)根據前人的天文觀測資料總結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三大定律,被後人稱為開普勒三定律。開普勒和伽利略(1564—1642)之後,牛頓(1642—1727)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後人稱之為牛頓三定律),以此為基礎的牛頓力學是天體力學的基礎,也是航天動力學的基礎。開普勒定律給出了行星(也適用於航天器)軌道運動規律的運動學描述,牛頓力學則是對這種軌道運動規律給出了動力學意義下的解釋。開普勒定律可以用牛頓力學得到嚴格證明。從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的提出到牛頓力學的建立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第一次飛躍。

二體問題是天體力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它是指可視為質點的兩個天體在相互間唯一的萬有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問題。二體問題可以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來描述並得到完全解決。開普勒三定律是二體問題的解。在二體問題的假設條件下,進一步假設主天體的質量遠遠大於次天體(或航天器)的質量,且認為主天體是慣性固定的,就成了限制性二體問題。

航天器軌道是指航天器在天體引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其質心運動的軌跡。由於受到天體中心引力以外的其它外力的作用,航天器的軌道運動實際上並不嚴格遵循二體問題的解,這發生在航天器受到地球非球形及質量分布不均勻、大氣阻力、太陽光壓、其它天體的引力等自然環境攝動力作用的情況,也發生在航天器受到其主動產生的控制力作用的情況。這些情況下航天器的軌道不再是嚴格的有時甚至根本不是理想的開普勒軌道了,於是提出了非開普勒軌道問題。從軌道動力學和軌道控制的角度可以把航天器軌道分為開普勒軌道(KO)和非開普勒軌道(NKO),航天器開普勒軌道分為理想KO和視同KO兩大類,航天器非開普勒軌道分為非本質NKO和本質NKO兩大類,這兩類NKO中又有自然(被動)的和人為(主動)的兩種情況。

開普勒軌道來源

作為一個名詞術語,開普勒軌道來自開普勒三定律,起源於對行星繞太陽的運動規律———行星軌道問題的研究。「開普勒軌道」這個名詞是開普勒以後的人提出來的,並把開普勒軌道擴展到二體問題的解。開普勒軌道的英文名詞是Keplerian orbits,本文把它縮寫為KO。由於航天器的軌道運動也符合開普勒三定律,因此名詞「開普勒軌道」同樣適用於航天器。本文所說開普勒軌道大多數情況是指航天器開普勒軌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