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三丰(南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三丰(南宋) 張三丰(1247或1264—1458),文始派傳人,武當派祖師,傳說生於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名君實,字全一,(此為一說,另一說法為君寶)別號葆和容忍。元末明初儒者、武當山道士。善書畫,工詩詞。另有一說其為福建邵武人,名子沖,一名元實,三豐其號,1264年出生於今福建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卒年1458. 《清·地方志·岷州志》載:「自稱張安忠第五子,生於元癸酉年(1333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實,字全一,別號葆和容忍。張良之後。」《明史·方伎傳》載:「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有一說,因其不在意衣着穿戴,衣服鞋子很破爛又號張邋遢。 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丰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史書記載

張三丰,元末明初技擊家, 武當派道人, 武當丹士,被奉為武當派創立者,精 拳法,其法主禦敵,非遇困危不發,發則必勝。《明史·方伎傳》載:「張三丰,遼東 懿州人,名君實,一名君寶,字全一,三豐其號也。」

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由三峰而後,至明 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張松溪為最著。據清雍正年間,曹秉仁纂修的《 寧波府志》卷三十一張松溪傳載:「 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丰。

張三丰,傳說在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羽化, 道教徒說他高壽。 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 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 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生平經歷

出身張三丰先生曾作一首《 上天梯》詞,是祖師苦求金丹大道,修煉有成的過程自述。可作為張三丰生平和出身的一個重要參考資料。編者此處引取詞句加以解釋,來講述其三豐先生的出身、形象和早年經歷。

詞曰:「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沖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己忘世情,採藥按時節,先天無斤兩,火候無爻策,只將老嫩分,但把文武別,純以真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換鼎復生孫,騎龍起霹靂,天地壞有時,仙翁壽無極。

「 大元飄遠客」一句,據史書記載,張三丰先生約生活在元末明初時期,這句「大元飄遠客」與「漢終唐國飄蓬客。」( 呂洞賓《敲爻歌》),兩位祖師都稱自己是「客」,這跟現代通俗的客的含義不同,道士出家修行稱作「客」,是出家無家,拋棄世俗的一種謙稱。「大元飄遠客」有版本也寫做「大元飄蓬客」,將「遠」字改為「蓬」字,含有道家修仙成為蓬萊仙客的意思。而史實證明,張三丰先生主要是活動於明朝,若改為「蓬」字,則應該是「大明」飄蓬客,比較妥當些。所以,《上天梯》這句「大元飄遠客」,比較符合祖師出生在元朝末年,直到67歲入終南山出家的這個時間跨越的。

人物觀點

道家同 孔子一樣, 老子所傳的也是「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儒家修養人道,仙家修煉仙道。張三丰把二者聯繫起來,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無論貴賤賢愚,老衰少壯,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內煉思想同儒家的道德學說合在一起,說:「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張三丰把儒家倡導的仁義與道家煉丹的鉛汞畫等號,稱「仙家鉛汞即仁義的種子」。在他那裡,陰陽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儒家五德的仁義禮智信和人體五經的肝肺心脾腎是一一對應的。他在《五德篇》中說:「仁屬木也,肝也;義屬金也,肺也;禮屬火也,心也;智屬水也,腎也;信屬土也,脾也。」心有五德,身有五經,天地有五行,皆缺一不可,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真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所以說「德包乎身,身包乎心,身為心用,心以德明,是身即心,是心即身,是五德即五經,德失經失,德成身成,身成經成,而後可以參贊天地之五行」。

人物關係

師父:正史:火龍真人;金庸小說中: 覺遠

弟子: 宋遠橋, 俞蓮舟, 俞岱岩, 張松溪, 張翠山,殷利亨[即 殷梨亭], 莫聲谷

徒孫: 宋青書, 張無忌

上李玄宗(道號"鐵蟾子")、王道宗(道號"金蟾子")、 張清修、李靜修、邱元靖等人。由王道宗傳陳洲同,以下與內家拳源流交叉(見《 王征南墓志銘》),至王征南斷代,後為 王宗岳、甘鳳池、張鳳儀、喬三秀等人。

征南以上,太極拳與內家拳是一體的,而征南以後則從內家拳里分離出來,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拳種。傳至清朝康熙、乾隆間,是太極拳的中興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太極拳家。王宗岳一支,由弟子蔣發廣為傳播,在河南溫州一帶興起,清代稱之為"河南派"或"溫州蔣派";甘鳳池、張鳳儀等人將太極拳傳播於江南部分地區,清代稱為"江南派",也稱"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釣蟾功是該派的絕技。清朝 光緒年間,一百零八歲的甘淡然,字霈霖,為甘鳳池之曾孫,將"金蟾派"完整地傳給了 李瑞東先生,並且沿襲到今天。

故里爭議

邵武縣說全國各地有許多記載說張三丰是 沙陀人、 寶雞人、 義州人、 遼陽人、遼東人、 閩縣人、 羊城人、 天目人、 平陽人、 黃平人、 金陵人等,但就是無法知道其出生地,也無法找到其 宗譜,只是在志書上簡單的寫幾個字。 而在邵武,有大量史料、遺蹟證明太極宗師張三丰出生地以及故居在邵武,張三丰是不是邵武人,在邵武可以找到這三大證據:

(1)史料

明朝嘉靖年間編的《邵武府志》,清朝 咸豐年間編的《邵武縣誌》,有關張三丰的記載,共有八處之多。在志書記載方面:《邵武府志》,的舊志,認為張三丰生於宋、封於元,仕於明;而新志上認為生於唐,仕於宋,顯跡於歷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在《邵武府志》和《邵武縣誌》仙釋卷上,有張三丰傳。「張子沖,號三豐,俗名張邋遢,邵武坎下人。家貧,負薪養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無掛礙,願見呂先生(即北宋的八仙之一 呂洞賓)。一曰,樵採未歸,有道人至其家,以飢告。其妻方炊秫(糯米)釀酒,令食少許,道人盡食之,妻恚甚。道人命汲水滿缸,投余粒其中而蓋之,拂袖去。傾之,子沖歸,妻以告視缸中,則酒且熟,心知其為純陽(呂洞賓字)也。追而遇諸山澗小橋邊,凡兩與之期,而後得度。張母卒,殯於北勝寺,遂棄妻子葺翠雲庵居焉。蹤跡無常,遠近竟傳其異,縣令以為妖,械至京師,及開檻車則不見矣。三豐異跡甚多,所不知所終」。

在福建省省志《 閩書》的仙釋卷中(636頁),一樣有記述呂洞賓超度張三丰成仙的記載。張三丰在家中見到米成酒後,發現是 呂純陽所為,便追到山澗小橋邊,張三丰要求呂純陽馬上超度他成仙,而呂純陽卻要求張還要兩度相遇,才能超度張成仙。沖懇度道,道答無緣,期於中秋,如建陽龍游橋中相遇,三人共一目為記。沖依期,見二瞽者搭少一目人,肩已過橋,道責,遲,復期。又一年,沖復局往,偶橋中相遇,道乃曰:「汝母今日死矣,無棺」遂於掌中畫一屋,令子沖視,似何所?沖答似北勝寺(在邵武坎下),道曰「我寄棺在彼西廊,汝取斂母」。衝過掌到家,僧俗不知,其中沖棄妻兒寄跡北勝寺,並建翠雲庵居,址無定處」。從《邵武府志》、《福建省志》中,都明確記載在北宋時,張三丰遇到呂洞賓,張母去世,殯於邵武坎頭北勝寺等事。

邵武市和平鎮坎下村坑池裡《 張家族譜》,邵武市金坑鄉大常村《張家族譜》,有張三丰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賜,及其子孫的記載。族譜中還記戴,在元朝的至正五年,被朝廷賜封為三豐仙神,並修建宗族祠堂,祀張三丰神位。在明朝嘉靖年間之前,家族是不能隨便修祠堂的,因為祠堂要有朝廷的封賜,才可以修建,亂修祠堂要被治重罪的。張家祠堂還完好的保留下來。在張家的祖訓中,還有「耕讀為本,莫學神遊」。這段祖訓,就是針對張三丰講的,講張三丰年輕時,不是走耕讀為本的仕途經濟之路,而是學做神仙,遊手好閒。張家人對張三丰被賜封為神仙,並不高興。他們認為學做神仙,是誤人子弟。對張三丰並不宣揚,認為祖上有張三丰,也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要當大官,做大富翁,才是光宗耀祖的事。

(2)遺蹟

明朝在和平鎮條石材通往翠雲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刻,記載在宋朝紹興四年,張子沖等人,在山上的經過。

在和平的留仙峰上,有一方明代的石碑,碑文中有記載張三丰,在留仙峰閉關修煉的文字,這方石碑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間石屋中央。

在 張厝鄉洋半天村還有三豐觀(也叫靈濟宮),有元朝至正年間把一塊石頭刻上御印,認為是朝廷給張三丰的印。

在張三丰的遺蹟方面,被破壞的有升仙橋、仙婆墓,北勝寺等。

(3)央視《 走遍中國》報道

2009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在邵武拍攝了專題片《福地仙蹤》,節目講述了太極宗師張三丰在 邵武的點點滴滴,並於2009年9月27日在央視一套、四套面向世界播出,對邵武旅遊起到了非常大的宣傳作用,更增加了張三丰是邵武人這一說法的信服力。

但李師融研究福建省《邵武府志》、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道士任自垣編寫的《大岳太和山志》中的《張三丰傳》等古籍後認為,邵武的張子沖不是太極拳祖師張三丰 。只不過二人年齡相近,同是修道之士。後人不知真正張三丰之事跡,容易產生附會。《邵武府志》所記載的「張三丰」(張子沖)創造太極拳,是民國時代重修府志才補上去的。因為,在楊祿禪普及太極拳之前,太極拳是封閉式的傳播,鮮為人知。明清兩代,在福建省還沒有太極拳。古代的《邵武府志》是不會記載「張三丰創造太極拳」的。只有到了民國年間,太極拳已經普及,人盡皆知,民國的重修本才有記載。 (李師融所謂的「研究」及拙劣文章《張子沖不是張三丰》完全是預設立場的胡鬧,不說其以清人汪錫齡胡編的《三豐先生本傳》當證據的可笑,單就沒有任何人說過《邵武府志》有所謂「張三丰」(張子沖)創造太極拳的記載,他卻自己編造虛假靶子自己打,完全喪失了一個正常學人的基本學術道德。)

黑山縣說據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丰,是遼東懿州梁魚務人,即今 錦州市 黑山姜屯鎮土城子村。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姜屯土城子村設望平縣,清時設梁漁務專事當地稅賦。這裡城前千畝蓮花湖自然生長數萬株蓮花,波光粼粼、魚草豐盛、野鶴閒遊,一派江南水鄉景色,宛若仙境。張三丰祖父裕賢公學精星算,測天下王氣將從此起,遷至懿州時途經這擇此村落腳。元定宗三年(1248年)張三丰出生。

距黑山縣城東部約20公里的姜屯鎮是中國道教三豐派創始人張三丰的出生地, 張三丰祠就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蓮花湖畔。

申遺爭議

2014年8月,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名錄,福建 邵武申請的「 張三丰太極拳」名列其中。此舉引發陳氏太極拳有關人士的質疑。 陳氏太極拳傳人對張三丰太極拳進入國家級非遺推薦名單的異議,主要包括張三丰並非福建邵武人,也非武術界人士,和太極拳毫無實際關聯,無法斷定其是否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等。

文化部非遺司就相關爭議回應稱,正在進行反饋意見的整理,並對部分項目包括張三丰太極拳,向有關專家學者進行諮詢。非遺司稱,社會反饋的意見和文化部諮詢的結果將提供給專家委員會複議時參考,以決定是否將相關項目向國務院推薦公布。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