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悌 (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名稱}}} | |
---|---|
主君 | 孫休、孫晧 |
姓名 | 張悌 |
字 | 巨先 |
出生 | 不詳 |
逝世 |
吳末帝天紀四年三月 280年 |
張悌(?-280年),字巨先,襄陽郡(郡治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三國時期孫吳末代丞相。
生平
知名大任
張悌年輕時就很有名氣[1],曾受到過諸葛恪[2]的提拔,在孫休時期曾出任屯騎校尉。[3]
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蜀炎興元年),魏國大舉伐蜀,當時許多吳國人都認為曹魏被司馬氏掌權以來叛亂不斷,已經氣數將盡,這次伐蜀必會失敗。張悌卻認為,司馬氏接連三代掌握魏國大權,已經成功地收服了人心,如今的魏國比以前更加強大,反而是蜀國已經走到了末路。魏國即使是這次伐蜀失利,回去重整軍備再來征討即可。吳國許多人都嘲笑他的想法,不久後,蜀國果然向魏國投降。[4]
以身殉義
元興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吳主孫休病逝,由孫皓繼位。翌年十二月,司馬炎取代魏國,建立西晉,成為東吳的心腹大患。建衡元年(269年,晉泰始五年),吳國重臣左丞相陸凱身患重病,臨死前向孫皓推薦張悌、陸喜、陸抗等人,希望孫皓予以重用。[5]幾年後,張悌被升為軍師。張悌身擔重任之後,迎合當時的風氣,扶持包庇手下,被當時的輿論所諷刺。[6]
天紀三年(279年,晉泰始五年),張悌由軍師加封為丞相、山都侯,與何植、滕脩等人統管軍事。[7][8]不久後,晉武帝派司馬伷、王渾、杜預、王濬等率軍二十餘萬人,兵分六路,大舉伐吳。[9]天紀四年(280年,晉泰始六年)正月,王渾軍向橫江(今安徽省和縣)進發,接連進克吳軍要塞。[10]張悌奉命與丹陽太守沉瑩,副軍師、右將軍諸葛靚,護軍孫震率領精兵兩三萬人前往迎戰。[11][12]
大軍進至牛渚(今安徽省當塗縣北),與王渾軍隔江相對。副將沉瑩料定長江上游的荊州必將失守,建議張悌固守於此,以逸待勞,等待晉國水軍到了後決一勝負,如果輕易出擊,一旦大敗,後果不堪設想。張悌則認為,如果等到晉國水軍從蜀地攻過來,吳軍一定軍心大亂,局面將難以收拾,不如趁現在渡江決戰,如果能贏便可率逆江而上,乘勝迎擊由蜀地而來的晉國水軍。[13]於是率軍渡江西進,在楊荷橋包圍了晉將張喬的七千兵馬,迫使張喬投降,取得首捷。副將諸葛靚建議張悌將降軍全部殺掉,免留後患,被張悌以「殺降不祥」拒絕。[14]
張悌安撫降軍之後繼續西進,在版橋與晉將張翰、周浚結陣對峙。沉瑩率領以陷陣聞名的丹陽銳卒三次沖陣都未能攻破晉軍的陣型,退兵時出現破綻,被晉將薛勝、蔣班趁機進攻,吳軍陣勢頓時土崩瓦解,先前的降將張喬趁亂在後方叛變,吳軍因此大敗,死傷慘重,張悌被晉參安東軍事劉彪生擒,終與孫震、沉瑩全都戰死,傳首洛陽,僅諸葛靚逃歸。[15][16][17]
吳軍大敗,諸葛靚和五六百名士兵撤退,經過接張悌,張悌不肯撤退並說:「且天下之存亡總有定數,豈只我一個所知道,如今何故不自取而死呢?」。流淚對諸葛靚說:「在我還是兒童的時候,是閣下的丞相提拔,我經常擔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負名賢的照顧。今我以身爲社稷殉國,又為什麽要逃走呢?不用牽着我了」。諸葛靚流淚放手,走了百餘步,已看到張悌被晉軍所殺。[18]張悌全軍覆沒後,吳國再也無力回天,不久後便向晉國投降。
人物
逸聞
- 張悌手下有一個叫柳榮的人,隨軍過江時病死在船上,病死兩天以後,突然大叫「人縛軍師(即指張悌)!人縛軍師!」然後活了過來。有人問他是怎麽回事,他說他在北斗(道教傳說中掌管死亡)門下看見有人綁着張悌,感到非常能驚訝,不自覺的大聲問道:「為什麽抓張軍師!」於是就被人趕了回來。結果就在這一天,張悌戰死。柳榮一直到晉元帝時還在世。[19]
評價
藝術形象
注釋
- ↑ 《襄陽記》:悌字巨先,襄陽人,少有名理。
- ↑ 《襄陽記》: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知顧。今以身徇社稷,複何遁邪?莫牽曳之如是。這裡的諸葛家丞相,大概是指諸葛恪。諸葛亮是蜀的丞相,故不可能提拔吳勢力的張悌,而諸葛瑾在吳卻沒有擔任過丞相一職,而諸葛恪則有記載出任丞相的事情。據許嵩《建康實錄》卷十記載:建興元年、加恪(諸葛恪)都督中外諸軍事、荊揚二州牧、丞相、陽都侯。」
- ↑ 《襄陽記》:孫休時為屯騎校尉。
- ↑ 《襄陽記》曰:魏伐蜀,吳人問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智力雖豐,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資力,遠征巴蜀,兵勞民疲而不知恤,敗於不暇,何以能濟?昔夫差伐齊,非不克勝,所以危亡,不憂其本也,況彼之爭地乎!」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叡承之,繼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弊,競於外利,不修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過無功,終無退北之憂,覆軍之慮也,何為不可哉?昔楚劍利而秦昭懼,孟明用而晉人憂,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吳人笑其言,而蜀果降於魏。
- ↑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建衡元年,疾病,晧遣中書令董朝問所欲言,凱陳:「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國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複嚴密故跡,亦不可聽。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楨幹,國家之良輔,願陛下重留神思,訪以時務,各盡其忠,拾遺萬一。
- ↑ 《吳錄》曰:悌少知名,及處大任,希合時趣,將護左右,清論譏之。
- ↑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天紀三年)八月,以軍師張悌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為司徒。
- ↑ 《建康實錄·吳後主》:秋七月,以張悌為丞相、領軍師將軍,率牛渚督何禎、滕脩等總戎。
- ↑ 《資治通鑑·晉紀二》:(咸寧五年)冬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魯國唐彬下巴、蜀,東西凡二十餘萬。
- ↑ 《資治通鑑•晉紀三》: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攻吳鎮戍,所向皆克。
- ↑ 《資治通鑑•晉紀三》:吳主聞王渾南下,使丞相張悌督丹陽太守沉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帥眾二萬渡江逆戰。
- ↑ 《襄陽記》曰:晉來伐吳,晧使悌督沉瑩、諸葛靚,率眾三萬渡江逆之。
- ↑ 《襄陽記》曰:至牛渚,沉瑩曰:「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今傾國大舉,萬里齊力,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矣!宜畜眾力,待來一戰。若勝之日,江西自清,上方雖壞,可還取之。今渡江逆戰,勝不可保,若或摧喪,則大事去矣。」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來至此,眾心必駭懼,不可複整。今宜渡江,可用決戰力爭。若其敗喪,則同死社稷,無所複恨。若其克勝,則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若如子計,恐行散盡,相與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複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
- ↑ 《晉紀》:吳丞相軍師張悌、護軍孫震、丹陽太守沉瑩帥眾三萬濟江,圍城陽都尉張喬於楊荷橋,吳副軍師諸葛靚欲屠之,悌曰:「強敵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殺降不祥。」靚曰:「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偽降以緩我,非來伏也。因其無戰心而盡阬之,可以成三軍之氣。若舍之而前,必為後患。」悌不從,撫之而進。
- ↑ 《晉紀》:與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成陣相對。沉瑩領丹陽銳卒刀楯五千,號曰青巾兵,前後屢陷堅陣,於是以馳淮南軍,三沖不動。退引亂,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軍以次土崩,將帥不能止,張喬又出其後,大敗吳軍於版橋,獲悌、震、瑩等。
- ↑ 《晉書·周浚傳》:隨王渾伐吳,攻破江西屯戍,與孫晧中軍大戰,斬偽丞相張悌等首級數千,俘馘萬計,進軍屯於橫江。
- ↑ 《晉書·武帝紀》:王渾、周浚與吳丞相戰於版橋,大破之,斬悌及其將孫震、沉瑩,傳首洛陽。
- ↑ 《襄陽記》曰:遂渡江戰,吳軍大敗。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使過迎悌,悌不肯去,靚自往牽之,謂曰:「且夫天下存亡有大數,豈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為?」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知顧。今以身徇社稷,複何遁邪?莫牽曳之如是。」靚流涕放之,去百餘步,已見為晉軍所殺。
- ↑ 《搜神記》曰:臨海松陽人柳榮從悌至楊府,榮病死船中二日,時軍已上岸,無有埋之者,忽然大呼,言「人縛軍師!人縛軍師!」聲激揚,遂活。人問之,榮曰:「上天北斗門下卒見人縛張悌,意中大愕,不覺大呼,言『何以縛張軍師』。門下人怒榮,叱逐使去。榮便去,怖懼,口餘聲發揚耳。」其日,悌戰死。榮至晉元帝時猶在
- ↑ 參見《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參考資料
- 《三國志·吳書·孫晧傳》 陳壽着、裴松之注
-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 陳壽着、裴松之注
- 《晉書·武帝紀》 房玄齡等着
- 《晉書·周浚傳》 房玄齡等着
- 《資治通鑑·晉紀二》 司馬光着、胡三省注
- 《資治通鑑·晉紀三》 司馬光着、胡三省注
- 《三國演義》 吳承恩着
官銜 | ||
---|---|---|
前任: 左丞相陸凱 右丞相萬彧 |
孫吳丞相 279年—280年 |
繼任: 孫吳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