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無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無忌: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 二至四卷(第11回到第40回)虛擬人物,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武當派的武當七俠之一張翠山與天鷹教紫微堂主殷素素之子,明教四大法王金毛獅王謝遜義子。

張無忌,男,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 二至四卷(第11回到第40回)虛擬人物,中土明教第三十四代教主。武當派的武當七俠之一張翠山與天鷹教紫微堂主殷素素之子,明教四大法王金毛獅王謝遜義子。[1][2]

人物概述

張無忌:所謂「九陽神功」的真正來歷,就是北宋末年,掃地僧丁春秋傳下的逍遙派小無相功,藏於少林藏經閣中,被南宋一個無名僧人得到。幾十年後,被覺遠和尚挑選部分法門,教會了張君寶。無論成為武林泰斗的張三丰,還是當上武林盟主號召群雄趕走蒙古人的張無忌,他們的隆高成就,其實都由此而來。

出生起在冰火島過着原始生活,踏足中土後即幼失怙恃,中玄冥神掌寒毒命危,後在蝴蝶谷帶病習醫,義送孤兒至西域,在崑崙仙谷絕處逢生。

忍受寒毒煎熬七年,福緣際會,融合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拳劍和聖火令神功四大蓋世武功為一體,當世無敵。此外還精研醫術和毒術,術絕塵寰。為人仁俠仗義,一生救人無數,常制服敵人而不殺害。實力懸殊,曾一人決戰數個至數十個頂尖高手。[3]

張無忌:張無忌20歲決戰光明頂,孤身大戰武當少林峨嵋崑崙、崆峒、華山六大派高手,一戰成名於天下。

20歲決戰光明頂,孤身大戰武當少林峨嵋崑崙、崆峒、華山六大派高手,一戰成名於天下。弱冠之年擔任明教教主,使百萬教眾傾心歸附,統一明教。率領明教光明左右使、護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及百萬教眾,救張三丰、救謝遜、闖金剛伏魔圈,號令群雄抵抗元軍。

張無忌對六大派以德報怨,與明教下屬兄弟般的感情,與張三丰師祖孫的孺慕之情、與謝遜的親情摯愛,展示了各種男子間的情義故事。先後邂逅了周芷若殷離小昭趙敏等紅顏,發展出一段段欲斷難斷的愛情故事。

最終,張無忌22歲時把稱帝機會讓給屬下朱元璋,攜趙敏退隱江湖。

張無忌:張無忌對六大派以德報怨,與明教下屬兄弟般的感情,與張三丰師祖孫的孺慕之情、與謝遜的親情摯愛,展示了各種男子間的情義故事。先後邂逅了周芷若殷離小昭趙敏等紅顏,發展出一段段欲斷難斷的愛情故事。

人物經歷

江湖流傳一句話︰「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武林中人便因此而展開對倚天劍與屠龍刀兩把兵器的激烈爭逐。 武當派俞岱岩偶然得到屠龍刀,欲返回武當山將之交給師父張三丰發落,途中卻遭天鷹教暗算擒獲,屠龍刀被奪去。

天鷹教王盤山島舉行英雄宴,席間展示屠龍刀,金毛獅王謝遜於此時突然現身並將寶刀奪去。謝遜以獅子吼將眾人震成痴呆後,擄走武當派張翠山及天鷹教殷素素乘船離島。三人在海上遇難,輾轉流落到冰火島,在島上一住便是十年,其間張翠山與殷素素成親,並生下一子張無忌。

十歲的張無忌與父母返回中原,謝遜則繼續留在冰火島,苦思屠龍刀有關「號令天下」的秘密,好讓自己能報卻妻兒之仇。 在武當山上,張無忌的父母不肯向武林人士道出謝遜及屠龍刀的下落而雙雙自殺。

十年後,謝遜的仇人混元霹靂手成昆蓄意挑起武林爭端,教唆六大門派圍攻明教的總壇光明頂,臨近事成之際卻給身負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心法的少年張無忌弄砸,功虧一簣。

其間,張無忌被峨嵋派周芷若用倚天劍刺中右胸後竟只受傷而不死,張無忌與周芷若互生情意。

張無忌天性淳厚,待人友善,不欲正、邪兩派互相殘殺,遂挺身介入光明頂一役里,使明教免卻滅頂之禍。張無忌在此役後名震天下,憑著蓋世武功,年紀輕輕便當上新任明教教主。

六大門派於回程時遭朝廷所派遣的高手伏擊後悉數被擒,囚禁於大都萬安寺內。峨嵋派的鎮派之寶倚天劍,亦落入汝陽王府的紹敏郡主趙敏手中。張無忌救回六大派後,應趙敏借看屠龍刀之請求,欲到冰火島找義父謝遜去。

其間卻打聽到義父的下落,二人遂乘船到靈蛇島,重遇謝遜。原來靈蛇島的主人金花婆婆,曾敗在峨嵋派掌門人滅絕師太的倚天劍之下,遂接回昔日夥伴謝遜到島上來,欲向其借取屠龍刀,以雪當年一敗的恥辱。

金花婆婆隨明教總教使者離開到波斯去後,張無忌、謝遜等人為避開中原武林人士趕來搶奪屠龍刀而離開靈蛇島,並流落到附近的荒島上。 周芷若為了達成師父的遺願,在島上把眾人迷倒後將倚天劍和屠龍刀盜去,然後互砍刀劍,取得收藏在劍內的武功秘笈《九陰真經》,並藉此練成「九陰白骨爪」和「白蟒鞭法」,成為一等高手。

成昆在消滅明教、控制丐幫的陰謀相繼失敗後便欲向少林派下手,先將重返中原的謝遜擒獲,並將之囚在少室山以作餌誘,再教唆少林空聞方丈舉行屠獅英雄大會,欲使各門各派自相殘殺,好讓自己坐收漁人之利。

最終成昆的詭計在張無忌、趙敏、「神鵰俠侶」楊過,小龍女後人黃衫女子等人的干預下再次功敗垂成,及後更被謝遜的七傷拳打至筋脈盡斷,成為廢人。

少室山上,周芷若欲把謝遜除掉之際,被黃衫女子及時出手阻止,又被其正大光明的《九陰真經》武功摧堅神爪所制服,自己在荒島上的劣行跟着亦當眾被揭破。

其後張無忌、趙敏二人從周芷若身上取得《九陰真經》、《武穆遺書》及兩塊刻有桃花島地圖的鐵片,由此得悉屠龍刀、倚天劍的秘密。原來,在南宋末年,在元軍侵入宋境、襄陽快失陷時,大俠郭靖黃蓉夫婦委託匠人把神鵰俠侶楊過、小龍女所贈的玄鐵重劍、君子劍、淑女劍分別熔鑄成倚天劍及屠龍刀,然後將《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掌法精義》和《武穆遺書》收藏於其中,寄望後人以此復國。

後來張無忌把《武穆遺書》贈給義軍將領徐達,以助其率領義軍,連敗元兵,將蒙古人逐回塞外,還我漢族河山,大俠郭靖、黃蓉夫婦當年的遺願亦得以達成。

《倚天屠龍記》新修版中,張無忌寄跡蒙古

作者金庸對張無忌的評價是:俠氣最重、豪氣干雲的謙謙君子,武功集各家之長最全面,很大可能是金庸筆下武功最強主角,是他最想成為的人物。[4]

人物評析

一.創作思路:

小說「射鵰三部曲」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基本上是按照正、反、合的邏輯模式發展的。《射鵰英雄傳》的主人公郭靖的形象當然是「正」,即正統的或正宗的主流意識形態及其文化價值的體現,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相比之下,《神鵰俠侶》的主人公楊過形象則無疑是「反」,衝動偏激、反叛師門、挑戰傳統價值;張無忌的形象則是「合」,合郭靖的單純質樸與楊過的聰明伶俐,合郭靖的為國為民與楊過的至情至性。作者是想「極高明而道中庸」,張無忌的形象,是對郭靖形象與楊過形象的一種藝術上的統合或中和。

在《倚天屠龍記》一書中,我們幾乎處處都能發現這種「中和」的痕跡。張無忌出生之地名為冰火島,這不僅是說這個島嶼是身處北極冰海中的一座火山島。作為張無忌生命最初的生存之地;這—環境的命名,實際上也暗示了未來的主人公張無忌的性格:冰與火的中和,當然就溫暖宜人。進而,張無忌作為武當名俠張翠山與天鷹教「妖女」殷素素的兒子,他身上流動着的血脈也是正、邪兩派的中和。進而按照金庸小說的慣例,主人公最突出的武功技藝常常是他的性格與人生的最好的說明或補充。

郭靖的降龍十八掌、楊過的黯然銷魂掌,無不如是。那麼,張無忌的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和太極拳、太極劍,當然也就應該是主人公性格最重要的提示:第一種神功代表張無忌的熱血和赤子丹心,而後兩種神功都是對乾坤陰陽的中和與圓轉。張無忌出道江湖之後最大的行為目標就是要在以六大門派為代表的正派集團與以明教、天鷹教為代表的邪派集團之間充當和平的使者,謀求正、反之「和」或「合」。

二.張無忌的性格對於《倚天屠龍記》一書的武林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大的異類。

張無忌生平的—大與眾不同之處,是他出生與成長環境的獨異。除了上述冰海火山的象徵意義之外;在這一環境中出生並成長起來的張無忌,在性格上當然會有明顯的與眾不同之處。一是冰火島孤懸海外,與世隔絕,年幼的張無忌雖非孤陋寡聞,但畢竟是耳聽者多、眼見者少;二是在這個島上除了張無忌之外,就只有他的父親、母親和義父三人;從小獨得三位長輩的厚愛深受不含雜質的愛心潤養,培育了他無比淳厚的天性。

因此相對於世俗社會的小人和庸人,他是天真的「自然人」;相對於江湖現實中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海中人」。總之,對於《倚天屠龍記》的世界,張無忌具有徹頭徹尾的赤子衷腸,實際上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另類人物。

張無忌性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過分的誠實與單純。九歲以前的張無忌一直生活在一個單純透明的環境之中,從來就沒有接觸過謊言。所以張無忌不會說謊,也缺乏辨別謊言與欺詐的能力;於是他的一生總是免不了不斷地上當受騙。儘管他母親臨死之前諄諄告誡他「要提防女人騙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但這一血的教訓仍未能改變張無忌的誠實天性並沒有使他從此變得精明起來。

而他所經歷的人生,也是一段不斷被狡計與謊言所欺騙的經歷;讓人想到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大師伏爾泰的小說名作《老實人》和《天真漢》中的主人公。張無忌並非任何意義上的傻瓜,他聰明而不「精明」,所以在這個精明人的世界中,張無忌也就只能像老實人、天真漢那樣,成為世俗社會欺騙的對象和笑料。

當然,從另一角度看,張無忌這樣的老實人、天真漢,也同樣成了我們認識和反思現實世俗社會的一面具有一定光潔度的「鏡子」。它照見了江湖,也照見了江山;照見了正派的不正,也照見了邪派的不邪;照見了統治者的殘暴,也照見了反抗者的卑污。

雖然,在《倚天屠龍記》一書中,作者的鏡子意識——對中國的傳統文明、世俗社會以及欲望人生作出映照、反省、批判的創作意識——還不是非常自覺,但這部作品毫無疑問是金庸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部小說之後,金庸寫出了《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其中《連城訣》的主人公狄雲是更加地道的「老實人」,而《俠客行》一書的主人公石破天則是更加地道的「天真漢」,《天龍八部》中的段譽不僅僅是小說的主人公,同時還是那個欲望/非人世界的觀察者和反省者;《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這個主人公最大的性格特徵就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入世入時之人;與之相反,《鹿鼎記》的主人公韋小寶入世而又入時,只不過證明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所有這些角色,都不僅是一個傳奇故事的主人公,同時也成了那個傳奇背後真實的歷史文化世界的觀察者、反應者或透視鏡。金庸小說創作的這一轉變,正是從《倚天屠龍記》及其主人公張無忌開始的。

三.在《倚天屠龍記》一書中,主人公張無忌不但武功高強,而且醫術通神,他有過一段學醫的經歷,並且有行醫的本領和資格,這是張無忌形象的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

在蝶谷醫仙胡青牛逝世以後,張無忌堪稱當世第一名醫。在醫德方面,以「見死不救」而知名的胡青牛就沒法與宅心仁厚的張無忌相提並論了。 在這部小說中,張無忌隨時發揮自己高明的醫術,常常成為小說敘事情節的—種重要的推動力,張無忌利用自己的醫術療傷拔毒、治病救人,同時常常藉此使自己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在這部小說中,張無忌並沒有當真以行醫為業,但學醫的經歷加上行醫的經驗,對這一人物的心理、性格及人生無疑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簡單地說,就是對他的生命意識、人生觀念、善惡價值和人文情懷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張無忌的醫術如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醫德和醫道——即對生命的了解、重視、理解和悲憫。

實際上,張無忌的第—次「出道」,就是為了救人,是出於他的醫者仁心的推動:目睹峨眉派對明教銳金旗壯士殘忍兇狠的大屠殺,忍不住挺身而出,質問峨眉派,看起來僅僅是個無知小子的天真發問,實際上正是一個大仁大智者對真正「不明真理」者的提示或警戒。然後,張無忌就開始了殺人屠場上的救死扶傷,為銳金旗的壯士們止血包紮。

再後來,他又以身相代,寧願讓殺人不眨眼的滅絕師太對他連擊三掌,也要阻止這場打着正義旗號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在這樣的場景中,張無忌不但是一個英雄、一個俠士,更是一個醫生,一個具有悲憫情懷的人道主義者。實際上,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所有的行為,無不可以看成是救死扶傷。接着為明教和天鷹教「排難解紛當六強」,後來又為救六大門派的高手而奮不顧身,最後號召和領導天下英雄起而抗元,無不是對人間的「救死扶傷」。醫生的職責和仁心不僅深入骨髓,進而泛化為張無忌一切行為的內在動力。

四.年幼的張無忌每天都在玄冥神掌的陰寒痛苦中煎熬,每天都受到死神的威脅,如此長達數年之久。這種獨特的經歷,對張無忌的心理和性格不可能不產生巨大的影響。

小小的張無忌其時當然還沒有什麼獨立思考的能力,所謂生命意識,其實也不是張無忌苦思冥想的結論,而只是對前輩哲人有關生命思考和議論產生了奇妙的共鳴:「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新生乎?」或許當年的張無忌對《莊子》的道家生命哲學尚未有真正深刻的領悟,因而對生命如「做大夢」、死亡如「醒大覺「之說還只是下意識的心理共鳴。

但經歷了一番孤獨寂寞的出生入死之後,再在光明頂地道中聽到小昭所唱的小曲中的「展放愁眉,休爭閒氣。今日容顏,老於昨日。古往今來,盡須如此,管他賢的愚的,貧的和富的」;「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想到十餘年艱苦備嘗,今日又困處山腹,眼見已無生理,自會「不禁魂為之銷」。

也就是說,此時的張無忌,已經從住日對死亡的安慰性的想象,上升為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從盲目的或消極性的樂觀,上升為清醒的或積極性的悲觀。張無忌再一次在精神脫胎換骨,一旦從山腹中走出,就會讓自己的生命大放光芒。

當張無忌出了山腹,走上光明頂,看到的是在六大派圍攻之下的明教、天鷹教一敗塗地的場面,聽到的卻是明教、天鷹教教徒們神態莊嚴、將死亡置之度外的生命的歌唱:「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聽到這樣的歌唱,張無忌更是不暇多想,挺身而出,想要「排難解紛當六強」。此時,張無忌的生命意識,已經從本能的想象層次、知性的體驗層次,進一步上升到理性認知的層次。

五.早在幼年時期,張無忌尚未登上武當山,就被別有用心的玄冥二老抓去,且讓他身中玄冥神掌,當然這是為了逼他說出義父謝遜的消息。那求生不得的痛苦煎熬可想而加,但當殷素素問他是否說出了義父的下落時,張無忌昂然回答:「他便打死我,我也不說。」此一言,足見少年張無忌堅強的意志和他的英雄氣概。

進而,在蝴蝶谷中受到武功高強的金花婆婆和少女阿離的脅迫;張無忌武功不濟,便以牙還手。使得少女殷離對張無忌的個性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更好的例子,也許還是當他受到紀曉芙的臨終囑託之後,十四五歲的張無忌便歷盡艱辛,將更加幼小的楊不悔萬里迢迢地送到她的父親楊逍的手中。楊逍問他要什麼樣的報答,張無忌問答道:「紀姑姑沒將我瞧低,才托我送她女兒來給你。若是我有所求而來,我這人還值得託付麼?」

對此,我們還能說張無忌沒有性格、沒打主見、沒有英雄氣概麼?成年之後的張無忌當然沒有幼年時那樣簡單,但卻決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年紀越大就越沒有主意。不想加入明教,但卻當了明教教主,當時的情況其實是:「張無忌耳聽得殺聲漸近,心中惶急加甚一時沒了主意;尋思:「此刻救人至於一切,其餘盡可緩商。」可見,張無忌並非當真沒有主見,而是始終以救人為重。

後來張無忌在推辭不得之後,對明教約法三章;要求明教上下人人嚴守教則,為善去惡行俠仗義;本教兄弟之間務須親愛互助,有如手足,切戒自相爭鬥;要求明教對中原各大門派既往不咎,不再去和各大派尋仇。如此立場清醒、旗幟鮮明、思路清晰、言簡意賅,又怎麼能說他沒有主意、沒有性格、沒有英雄氣概?

張無忌對趙敏說"倘若大家不殺人,和和氣氣、親親愛愛的都做朋友,豈不是好?我不想報仇殺人,也盼別人也不要殺人害人。」這些話聽起來實在有些孩子氣、實在太「糊塗」,但其中卻有清醒又清晰的思路,並且為江湖人生,實際上也為江山歷史提供了另一種價值選擇的可能。

張無忌確實十分隨和,許多事似乎都是無可無不可;但若以為這就是無主見、無原則,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最突出的例子是我們看到張無忌可以暫時接任明教教主,但當明教勢力不但震動江湖而且震動「江山」之際;張無忌卻賭咒發誓決不妄想,這就是他的原則。他實在對王位、對政治不感興趣,當然也知道自己沒有那種從事傳統政治鬥爭的天性。

張無忌有的,只是對中國這樣一個數千年的「文明古國」做「人道啟蒙」的天賦與條件,那就是他的赤誠、天真、善良、仁愛和悲憫,和他的生命意識、做人良知、人道觀念與人文情懷。在讀過楊逍所著的《明教流傳中土記》之後,張無忌感慨萬千,頓悟「只有朝廷官府不去欺壓良民,土豪惡霸不敢橫行不法,到那時候,本教才能真正的興旺」。

遺憾的是張無忌這樣的人即使有再多的悲天憫人之心,能做一個合格的明教教主,但肯定不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他自己也堅決不想當一個政客,所以,他註定不是朱元璋這樣的政治流氓的對手,及早退出。

最遺憾的是,問題其實還不在於當時的張無忌有何作為、如何行為,而今天的作者和讀者怎樣去認識張無忌的這些行動與作為。我們看到,還是有那麼多的人將悲天憫人當成胸無大志,而將野心私慾當成偉業雄圖:將赤誠真摯當成傻瓜笨蛋,而將撒謊騙人當成智慧精明;將救死扶傷當成軟弱無用,而將殺人如麻、流血漂杵當成英雄氣概;將人道的啟蒙當成無知的囈語,而將霸道的邏輯當成天下惟一的人生至理箴言和歷史的規範法則,豈不悲哉?

--修改節選自《何人識得張無忌》(陳墨《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

作者評價

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誠樸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複雜,也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雖然寬厚大度、慷慨仁俠、豪氣干雲(其實他的俠氣最重。由於從小生長於冰火島,不知人世險惡;不會重視自己利益,因而能奮不顧身地助人。);但不免也有缺點,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

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而無法解脫束縛。張無忌一生只重視別人的好處,寬恕(甚至根本忘了)別人的缺點;像張無忌這樣性格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作政治上的大領袖。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張翠山之間、謝遜和張無忌之間父子般的摯愛。一九七七·三月(《倚天屠龍記》後記)

張無忌的性恪之中,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傑之氣;但他於這個「俠」字,卻發揮得很充分。「俠」是並非為了追求自己(包括自己國家、自己團體、自己親友)的利益而去做義所當為的事。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士是不顧一切(不顧自己的生命、利益、名譽)、不接受任何代價而去追求正義。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卻堅持拒絕美麗的京娘委身;因為他覺得如果他接受了,他的義舉便有了代價,就不是高尚的俠義行為。西方社會中較少這種價值觀念;西方人常覺上帝(或教會)吩咐這樣做,便去做了。

中國人的觀念是:自己良心覺得應當這樣做便去做了,未必是求來生較好;未必是為了免得在地獄中受苦。武俠小說的最高原則是宣揚俠義精神。英雄往往是為自己而做,俠士卻通常是為別人而做;有了代價,便少了俠氣。張無忌甘受滅絕師太三掌,在光明頂上奮身而擋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覺得「應該做」,所以他決不會去和朱元璋爭做皇帝。二零零三·七月(《倚天屠龍記》後記)

記者:2000年正值奧運會和中國申辦奧運,假如請您從您筆下的人物中找一個去當「申奧大使」,您會選誰?

金庸:假如參加奧運會,那麼長跑、短跑、跳高、跳遠的金牌,張無忌一個人統統都能拿來。二零零零·九月(內地媒體訪問)

記者:「金庸先生,你認為在你的小說中,哪一位主角的武功最高強?」

金庸先生回答:「很大可能是張無忌。」

金庸先生回答:「張無忌集各家之長,應該比較全面。」一九九九·八月(香港報章訪談)

記者:與金庸本人性格最接近的應該是?這一題,金庸答——張無忌。一九九九·四月(台灣網站訪問)

金庸席間被記者問到對演員演出他筆下的張無忌有何看法,金庸表示他唯一擔心的是對方的身手,因為他筆下的張無忌可是天下第一高手。一九九九·八月(「金庸著作慈善匯展」開幕典禮訪問)

金庸:張無忌在遇到簡單的是非問題他是不會猶豫不決的,行俠仗義在他來說是最自然不過之事。一九九八·五月(香港金庸座談會答問)

金庸:與我本人性格最接近的是張無忌。(金庸看人物)

金庸:我希望的性格是這樣子。好像倚天屠龍記張無忌,人家對不起他,他也無所謂,不在乎。二零零五·五月(內地媒體訪問)

金庸:我一生都希望做到「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對於甚麼是「謙謙君子」,金庸用自己塑造的人物說明,「像張無忌,人家侵犯他,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這種人我很羨慕,自己做不到,這才是所謂的『謙謙君子』。」二零零五·六月(金庸獲英國劍橋榮譽博士後訪問)。[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