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蘊古大寶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蘊古大寶箴》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五筆》卷七。

容齋四筆·序

始予作《容齋隨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而《四筆》之成,不費一歲。身益老而著書益速,蓋有其說。嚷自越府歸,謝絕外事,獨弄筆紀述之習,不可掃除。故搜采異聞,但緒《夷堅志》,於議論雌黃,不復關抱。而稚子櫰,每見《夷堅》滿紙,輒曰:「《隨筆》、《夷堅》,皆大人素所遊戲。今《隨筆》不加益,不應厚於彼而薄於此也。」日日立案旁;必俟草一則乃退。重逆其意,則衷所憶而書之。櫰嗜讀書,雖就寢猶置一編枕畔,旦則與之俱興。而天嗇其付,年且弱冠,聰明殊未開,以彼其勤,殆必有日。丈夫愛憐少子,此乎見之。於是占抒為序,並獎其志雲。

原文

唐太宗初即位,直中書省張蘊古上《大寶箴》,凡六百餘言,遂擢大理丞。《新唐史》附其姓名於《文藝·謝偃傳》未,又不載此文,但云「諷帝以民畏而未懷,其辭挺切」而已。《資治通鑑》僅載其略曰:「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壯九重於內,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其台而瓊其室;羅八珍於前,所食不過適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池其酒。」「勿沒沒而暗,勿察察而明,雖冕旒蔽目而視於未形,雖黈(tǒu)纊塞耳而聽於無聲。」然此外尚多規正之語,如曰:「惟闢作福,為君實難。主普天之下,處王公之上,任土貢其有求,具寮陳其所倡。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禮以禁其奢,樂以防其佚。」「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積小就大。樂不可極,樂極生哀;欲不可縱,縱慾成災。」「勿內荒於色,勿外荒於禽。勿貴難得貨,勿聽亡國音。內荒伐人性,外荒盪人心。難得之貨侈,亡國之音淫。勿謂我尊,而慢賢侮士;勿謂我智,而拒諫矜己。」「安彼反側,如春陽秋露,巍巍蕩蕩,恢漢高大度;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栗,用周文小心。」「一彼此於胸臆,捐好惡於心想。」「如衡如石,不定物以限,物之懸者,輕重自見;如水如鏡,不示物以情,物之鑑者,妍媸自生。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勿沒沒而暗,勿察察而明。」「吾王撥亂,勘以智力,民懼其威,未懷其德;我皇撫運,扇以淳風,民懷其始,未保其終。」「使人以心,應言以行。」「天下為公,一人有慶。」其文大抵不凡,既不為史所書,故學者亦罕傳誦。蘊古為丞四年,以無罪受戮,太宗尋悔之,乃有覆奏之旨,傳亦不書,而以為坐事誅,皆失之矣。《舊唐書》全載此箴,仍專立傳,不知宋景文何為削之也?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1]。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2]、王應麟的《困學紀聞》[3],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視頻

張蘊古大寶箴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容齋隨筆·魏收作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