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清真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家灣清真寺,位於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張灣鎮村,是一座伊斯蘭教清真寺。[1]
簡介
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開闢漕糧海運,海運船隻循白河達張家灣城再轉運到大都。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開鑿完工。1302年前,由於江淮富戶不斷侵占民田,大量農民外流,同時江淮漕運司又被併入海船萬戶府,完全改由海道運輸。負責海運的千戶張瑄,征雇大批漕丁,商賈也紛紛北渡。張家灣城和通州城的回族戶數因此增加,清真寺應運而生。張家灣清真寺始建於明朝,現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張家灣清真寺坐西朝東,一進院落,帶南跨院。山門原來是山頂磚砌仿木結構。中軸線上主要建築為禮拜殿,勾連搭四卷,硬山簡瓦,第一、三兩卷是箍頭脊,第二卷是調大脊。禮拜殿第四卷明間是窯殿,四角攢尖綠琉璃寶頂,次間為卷棚頂。禮拜殿有彩畫博古圖,西頭磚雕,嵌山方圓木窗,井口天花。南、北講堂與禮拜殿之間由海棠柱曲廊連接。[1][2]
院中有一株古槐。另有四株古柏,平面形成梯形,如今東北角的一株已無。1860年8月間,英法聯軍進攻北京,途經這裡,當地民眾群起反抗,在張家灣清真寺內古柏旁邊埋鍋造飯,將東北角的這株古柏燒死。院內還有一口古缸,缸上浮雕着仙鶴、荷花、海水等圖案,六角形須彌座束腰浮雕着鳥獸紋。
補充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受到較大拆改,但大部分建築尚存,至今仍為回民宗教活動場所。
參考文獻
- ↑ 1.0 1.1 北京市清真寺,伊斯蘭之窗,2006-05-15. [2015-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 ↑ 張家灣清真寺,大運通州網,2012-06-16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