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燕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歸燕詩》 | |
---|---|
唐代宰相張九齡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
《歸燕詩》是唐代宰相[1]張九齡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這首詠物詩借物喻人,表面上寫燕子,實際上表達了詩人厭惡權貴佞臣,忠心報效朝廷的心跡。語言雖然樸素,而又不失藝術效果。
作者是唐玄宗開元(713-741)年間的名相,以直言敢諫著稱。由於張九齡屢次頂撞唐玄宗,再加上李林甫從中作梗,玄宗漸漸疏遠張九齡。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覺察到皇帝對自己心生不滿,終於向李林甫低頭,寫下這首詩贈與李林甫。然而李林甫並不心慈手軟,很快借嚴挺之事件毀謗張九齡,導致其被罷相。《歸燕詩》大約寫於這年秋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歸燕詩[2]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張九齡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歸燕詩
海燕⑴雖微渺⑵,乘春亦⑶暫來。
豈知泥滓賤⑷,只見玉堂⑸開。
繡戶⑹時⑺雙⑻入,華堂⑼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⑽,鷹隼⑾莫相猜⑿。
詞語注釋
⑴海燕:在中國古代,把比較寬闊的水域均描繪成海。"海燕"即指燕子。
⑵雖微渺:雖然卑下低賤。
⑶亦:也。
⑷泥滓(ní zǐ):泥渣。賤:卑賤。
⑸玉堂:玉飾的殿堂,宮殿的美稱,這裡暗指朝廷。
⑹繡戶:華麗的居室,隱喻朝廷。
⑺時:時而。
⑻雙:成雙。
⑼華堂:與上文"繡戶"同義。
⑽競:競爭,爭奪。
⑿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對另一方(發出動作)。
白話解釋
海燕雖然是細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暫時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着,便一日數次出入華堂繡戶,銜泥作窠。海燕無心與其他動物爭權奪利,鷹隼不必猜忌、中傷。[2]
作品鑑賞
《歸燕詩》是一首詠物詩,所詠的是將要歸去的燕子,但詩人並沒有工細地描繪燕子的體態和風神,而是敘述與議論多於精工細雕的刻畫,是一首妙用比興、寓意深長的詩。
首聯"海燕雖微眇,乘春亦暫來",從海燕"微眇"寫起。詩人作為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諫著稱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毀謗,從此以後,唐玄宗漸漸疏遠張九齡,在開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罷相。詩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來隱喻自己微賤之身,暗含着自己不像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對句"乘春亦暫來",這一句承上"海燕"而來,表面是說,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時光而來,即使時間不長但也來了。詩人借燕子的春來秋去來暗示自己在聖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一個"暫"字,不僅說燕子也已經來了,同時也暗示了自己來朝為官時間不長。這一聯,詩人通過景物的描寫,寓情於景,抒發了自己為民做事,忠於朝廷的情懷。
頷聯"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這一聯承上聯想"燕子"而來。出句"豈知泥滓賤"中,"泥滓賤"喻指李林甫之類的小人。燕子銜泥築巢,而不知"泥滓"之賤。這裡,詩人藉此暗示自己對李林甫這樣的小人還認識是不太清楚。一個"賤"字,不但寫出了李林甫這樣的卑微,也表現出詩人對李林甫之流的厭惡。出句"只見玉堂開",這裡,詩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銜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為相而日夜辛勞之狀。詩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含蓄蘊藉,不但引起讀者的思考,而且也給讀者以審美想象的空間。
頸聯"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這一聯緊承頷聯中的"玉堂開"而來。在對偶中,具體表現出自己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詩句中的"繡戶"、"華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隱喻朝廷。"雙"即指詩人和李林甫兩人。"時雙入"即每天雙雙(指詩人和李林甫)進入朝廷。這裡,詩人表現了自己沒有把李林甫當成有敵意的人,從而表現出詩人為了朝廷而忘記個人的私事,也表現出詩人為朝廷、為國家而所具有的開闊心胸。出句"華堂日幾回"中的"日幾回"即每天進出幾次。這裡,詩人通過數量詞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來去匆匆,更表現出對朝廷忠心耿耿。
尾聯"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這一聯集中表現出詩人對朝廷的忠誠而忘卻自己之情。出句"無心與物競",意思是說,我沒有心思和精力與外物競爭,實際上表明了詩人盡心工作,為朝廷效力。末句"鷹隼莫相猜",這裡,詩人表面寫的"猛禽",實則是詩人在告誡李林甫之流,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傷(也許哪天我要退隱了)。那時候,朝廷大權已經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不得不退讓,但心中不無牢騷和感慨。這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吊張曲江序》中稱張九齡被貶之後說:"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鬱郁然與騷人同風。"可見,詩人張九齡在面對強敵對手時,清醒與明智,也看出張九齡在文學創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蘊藉。
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一般。它名為詠物,實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作者的藝術匠心,主要就表現在他選擇了最能模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詩不離燕子,但又不黏於燕子,達到不即不離的藝術境界。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3]
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儀鳳三年(678年)出生於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
張九齡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9歲知屬文,13歲能寫出好文章,時用書信干求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讚賞他,說: 「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王方慶的讚嘆,對鼓勵他立下遠大志向有積極作用。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尤以詩歌藝術成就為高。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梁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說,他以其詩歌創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展。嶺南豪邁亢直的民風,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詩歌創作體現出「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以下這首《望月懷遠》可窺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代,嶺南尚在開化之中,張九齡的詩歌創作成就,對嶺南詩派的開創、形成和發展壯大,起了啟迪作用。後起廣東詩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園五子、明代南園後五子、明末清初的嶺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簡、宋湘,在他們的詩歌中,都可以有形無形地見到張九齡的影響,逐步形成嶺南詩派的獨特風貌。清人屈大均在論及嶺南詩歌的兩大流派時,曾說:「粵人以詩為詩,自曲江始;以道為詩,自白沙始。」這是很中肯的。張九齡文集《曲江集》仍留傳後世。[4]
視頻
參考資料
- ↑ 唐朝歷史之宰相張九齡 樂阿伊 ,發布時間; 18-05-0411:37
- ↑ 《歸燕詩》詩詞賞析 快資訊 ,發布時間;2020-03-02 20:07
- ↑ 張九齡簡介 古詩文網
- ↑ 「張九齡」詩詞全集(199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