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彩漆木雕小座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彩漆木雕小座屏,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為該館五件珍寶之一[1]

高15厘米,長51厘米,座寬12厘米,屏厚3厘米。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繪,並於方寸之間雕刻51隻鳥獸形象,是戰國時期楚國漆器工藝的代表作。

流傳歷史

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1975年,館藏工作人員陳中行開始對其進行脫水處理。陳中行將其各部分分開,逐一進行處理。「最擔心的,就是脫水以後各部分無法嵌合起來。」他說。整個修復過程中,他始終膽戰心驚。

1985年,小座屏脫水保存工作順利完成。這件文物如今以常溫常濕狀態在湖北省博物館展示。鑑定時,有專家嘆道:「老陳,你好大的膽子,連小座屏都敢碰」。陳中行的回答很是無奈:「再不處理就爛掉了……」

文物特徵

此座屏為木質,可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底座,兩端着地,中部懸空。底座之上,為一長方形框,即為座屏的主體部分。

座屏共透雕浮雕了五十一隻動物,其中大蟒二十條,小蛇十七條,蛙二隻,鹿、鳳、雀各四隻。蟒、蛇、蛙、鹿、鳳、雀均形成婉轉而對稱的造型,構圖穩定。分別表現了鳥搏蛇、蛇吞蛙、鳳舞、鹿躍等內容。座屏下部兩蛇盤成的對稱花結,曲折剔透,是座屏中引人注目的部分。

屏座的兩端着地,中部懸空。屏座上置一雕屏,雕屏的四周圍以長方框,屏內透雕或浮雕風鳥、鹿、蛀、動物形象55個。通體髹黑漆,並用紅、藍、黃色彩繪風鳥的羽毛鹿的梅花斑和蟒蛇的鱗等。外框除頂部外,其餘部位均用紅、藍、銀灰等色繪變形風鳥紋、捲雲紋和獸紋等圖案[2]。  

文物鑑賞

雕刻的獸形象,是戰國時期楚國漆器工藝的代表作。這些動物相互糾纏,彼此爭鬥,形態逼真。

這件彩漆木雕小座屏色澤古樸而艷麗,代表了戰國時期漆器的高超水平。彩漆木雕小座屏上呈現出來的雕刻技藝十分精湛。其圖案以鷙鳥搏蛇為中心,旁邊有雙鹿和雙鳳。雙鹿騰空奔跑,雙鳳其嘴銜蛇,其爪踏蛇,而蛇身掙扎、盤旋,活靈活現。

文物價值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彩漆木雕小座屏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2013年,由國家文物局公布上榜湖北籍一級文物

文物背景

1978年,餘姚河姆渡遺址。一件內紅外黑漆器木碗和一件纏藤篾朱漆木筒從第三文化層出土,這依舊折射着光澤、透出古樸和滄桑的漆器貌不驚人,卻有近7000年歷史。

漆器是指用漆髹於胎骨而製成的日常器具或工藝品,種類繁多,其中木胎漆器數量最大。由於古時候外國只有木器而不產漆器,因此古代漆器是中國古代的「瑰寶」。

中國人從新石器時代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時至戰國,楚地漆器的工藝水平已經相當高超。楚地漆器多以厚木為胎體,工匠採用圓雕、浮雕和透雕等技法雕刻各種動物以及其它圖案,然後上塗彩漆。除彩漆木雕小座屏外,出土有戰國彩漆虎子、虎座鳥架懸鼓等眾多戰國時期楚地木雕漆器精品。

視頻

彩漆木雕小座屏 相關視頻

木雕成品,僅供欣賞
新手入門木雕教學練手小掛件花生的製作方法介紹,一看就懂(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