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影像記憶天安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影像記憶天安門(紀錄片)原圖鏈接來自 央視國際 的圖片

影像記憶天安門》簡介: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本片講述了天安門的歷史。

分集劇情

影像記憶天安門1 一座簡易牌坊的華麗轉身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北京作為都城始於遼,經過金、元兩代,明朝永樂皇帝又從南京遷都至北京,之後修建皇城的正門--承天門。承天門也就是今日的天安門,本期節目請來後勤指揮學院講師閆樹軍講解了天安門的歷史。本集主要講解了天安門的由來。(和平年代2010年第298期)

影像記憶天安門2 一塊匾額蘊含的歷史真實

在中國建築當中門是古今風俗的展台,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門與匾似乎是一對孿生姐妹,明肇興天安門始稱承天門,其匾額的標識是承天之門,這塊門額自1420年一直懸掛到1644年,1651年承天門重建後改成天安門。在清初天安門上懸掛的是滿、漢、蒙三體文字,民國之初天安門城樓上只有一種漢字「天安門」的匾額,節目中後勤指揮學院講師閆樹軍就為我們介紹了「承天門」匾額改寫的這段歷史。(和平年代2010年第299期)

影像記憶天安門3 一摞影像鋪排的歷史風雲

1839年照相術誕生攝影術進入中國是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時,在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署後通商口岸開始陸續開放,從此一大批各種身份的洋人開始踏上中國這塊神秘並嚮往已久的土地,他們帶來侵略的同時也把攝影術傳到中國,他們以攝影為手段真實地再現歷史給動盪的中國留下了今天難以尋覓和不可複製的影像,在隨後的100多年歷史當中攝影照片見證了中國最苦難最動盪的歷史,特別是八國聯軍攻打皇城,肆意蹂躪天安門的情景,當我們再次翻開當年的影像也許揭示出國人不願再見的恥辱,但知恥而後勇又是我們這個民族不朽的靈魂。節目中請到了後勤指揮學院的閆樹軍大校為我們解讀這段歷史。(和平年代2010年第304期)

紀錄片流派

紀錄片一詞是英國約翰·格里爾遜最早稱呼出來的[1]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2]」,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3]

視頻

影像記憶天安門 相關視頻

國家記憶為你講述 1950陰謀炮擊天安門
天安門·記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