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彼得堡 |
本名 聖彼得堡 所屬地區 俄羅斯, 西北聯邦區,列寧格勒州 地理位置 涅瓦河口三角洲 面 積 1439 km² 下轄地區 瓦西里島區, 政府駐地 斯莫爾尼宮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513.2萬(2014年) |
彼得堡,一般指聖彼得堡,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處於北緯59°~60° 、東經29°~30°之間,是俄羅斯的中央直轄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是世界上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個,又被稱為俄羅斯的「北方首都」。[1]
簡介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面積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06平方公里。
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 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1924年為紀念列寧而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又恢復原名為聖彼得堡。聖彼得堡和歷史中心古蹟群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聖彼得堡市在俄羅斯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工業城市。 聖彼得堡經常被稱為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窗口,許多外國領事館、跨國公司、銀行和其他業務據點均位於聖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學技術和工業高度發展的國際化城市。
歷史沿革
1703年5月27日,於兔子島上舉行了隆重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禦瑞典軍隊的進攻,後擴建為城;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在聖彼得堡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
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這一時期一直叫聖彼得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1917年,隨着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裡獲得成功,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蘇聯時代。 1918年3月,首都從這裡又遷回莫斯科。 1924年列寧逝世後,為了紀念列寧,城市改名為列寧格勒,「格勒」在俄語中為城市的意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彼得堡當時叫做列寧格勒,這裡曾上演了一段悲壯的歷史。德國法西斯軍隊將這座城市圍困了872天(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戰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困與反圍困作戰。蘇聯軍民開始了艱難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統計,列寧格勒城內共有642000人死於飢餓與嚴寒,兩萬多人死於德軍的空襲與炮擊,3200幢建築被摧毀,城市面目全非,街道變成了瓦礫堆。戰後人們重建家園,將被法西斯炮火毀壞的古蹟一一修復,經過藝術家和工匠們的艱苦勞動,這座城市又再現昔日風采。
1991年9月6日,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頒布法令宣布列寧格勒恢復聖彼得堡舊名。 1992年1月,為了給城市重新命名,聖彼得堡市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大多數人贊同改回聖彼得堡老名。這樣做,一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同時,也標誌着蘇聯時代的結束。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聖彼得堡共分為20個行政區。其中市中心區12個,郊區8個。
地理環境
位置 聖彼得堡位於北緯59°~60°、東經29°~30°之間,處於俄羅斯西北部,是芬蘭灣的最內處,面積1439平方公里,南北長44公里,東西寬25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06平方公里。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沼澤。隨着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接。
地勢
聖彼得堡由涅瓦河三角洲上的近百個島嶼及河漫灘組成,地勢較低,海拔僅1.2-2米,涅瓦河以南是平原和丘陵。
氣候
聖彼得堡屬受海洋性影響溫和的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5.2℃,年降水量585毫米。夏季溫和,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7.7℃。冬季寒冷,冬季平均氣溫零下6.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零下8℃,積雪期持續132天,結冰期從11月中旬至來年4月中、下旬。
水文
聖彼得堡分布在44座島嶼上,由580多座橋樑連接,其中20座為開合橋(7座跨越涅瓦河),可開啟過船。市內有93條河渠,水域面積占全市面積的十分之一,河道總長217.5公里,海岸線長3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