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得饒人處且饒人

得饒人處且饒人
圖片來自 網易

得饒人處且饒人(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成語,出自《唾玉集·常談出處》,指要寬容、體諒別人,儘量寬恕別人還指做事不要做絕,須留有餘地。

目錄

詞語釋義

指要寬容、體諒別人,儘量寬恕別人還指做事不要做絕,須留有餘地。

相關出處

《唾玉集·常談出處》:「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示例介紹

~,得將就的就省事吧。(清朝·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九回)

附:據宋·姚寬《西溪叢語》記載:嘗有道人善棋,凡對局,率饒人一先,後死於褒信,托後事於一村叟,數年後,叟為改葬,但空棺衣衾而已。道人有詩云:"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譯:

曾經有個道士擅長下棋,凡是與別人下棋,總是讓人家先走一步,這個道士後來死在褒信縣,死時對一個村裡的老頭託付死後的事情。幾年後,這個老頭遵照囑託為道士改葬,打開墳墓見到的只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罷了。當年道士曾經有詩說:「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另:「爛柯」應指圍棋。(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1]。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引用此典故:「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1]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實際上如果追根溯源可以發現,這句話實際上出自打油詩《唾玉集》:「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這句話聽起來是很通俗簡單,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對他人寬容寬厚。人與人之間就像很多錯綜複雜的線條,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互相之間就會有交集,因此我們要儘可能的給他人留下個好印象。

事實上,對他人寬容大度其實就是對自己寬厚大度,是對自己有益的事兒,假如一個人在平時生活中總是斤斤計較、咄咄逼人或者很喜歡記仇,試問有誰願意和這樣的人打交道?自然而然這種人的人際圈子就會十分狹小,同時這種人也會活得很辛苦。

當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選擇原諒,既給了他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又讓我們自己心胸更寬廣,展現出自己更善良的一面。避免為人處事計較太多,最後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所以要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曾經說過:冤冤相報何時了,對於一個本性善良的人而言,做錯的事情如果不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最後會自暴自棄甚至會誤入歧途。所以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通過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世間萬物有因必有果,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

「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雖然蘊含着很深的道理,但是任何事情也不是絕對的。要看「饒」過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品,如果是唯利是圖的小人,不值得去關心和選擇原諒。「以德報怨」只會助長他人的惡習,對社會對他人也是一種傷害。[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