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文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理學與文學》,文藝心理學論集。卡·古·榮格著。馮川、蘇克編譯,三聯書店1987年出版,系「文化:中國與世界」系列叢書編委會所編「現代西方學術文庫」之一。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個選本,文章譯自《榮格文集》英文版第5、8、9、15卷。共選收了榮格論文藝和美學問題的9篇主要論文,其中有對文學藝術的一些基本問題的心理學說明,有對現代藝術的分析,有對審美的實質和美感態度的探討。此外還收入了體現榮格心理學基本觀點的論文3篇。
全書約18萬字。收入本書的《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係》和《心理學與文學》二文集中體現了榮格的文藝思想。這兩篇文章針對弗洛伊德把文藝創作還原為個人因素即個人的無意識性慾衝動的觀點,就文藝的本質、創造、分類、職能4個方面系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文藝的本質方面認為藝術的意義不在表現自我,宣揚個性,而在於表現人以及人類的精神心靈,藝術是人類集體無意識或原型的傳達或表現。關於文藝創作,認為在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只能是集體無意識或原型,它不僅決定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也決定了作家的創作過程本身。「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這句話集中概括了他的創作論。在藝術作品的分類方面,根據作品中所表現的心理狀態的不同,把作品分成心理型和幻覺型兩種,前一種創作不超越於可以解釋的心理學事實;而後者則是深不可測的原始經驗或原始意象的曲折反映,後者比前者高出一籌。關於藝術的作用,認為就是平衡與和諧,即文藝可以通過集體無意識的紐帶把人的個體性與社會性協調起來。榮格的文藝研究不僅促進了心理分析美學的發展,而且也在原型批評學派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用集體無意識取代弗洛伊德的個人無意識,不僅更能說明文藝問題,而且比弗洛伊德的思想進步,看到了人的文化發展的延續性和群體性,把文藝創作中潛在的心理激素挖掘了出來。但是在強調藝術本質和藝術創作的共性時,捨棄了藝術創造的個體性,失之片面,也有背藝術實際。而且,其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這一真理。
作者介紹
卡·古·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和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早年曾追隨弗洛伊德,後與之分道揚鐮。一生著述甚豐,不僅在心理學界享有盛名,在哲學、人類學、美學和文藝學諸領域也頗有造詣和影響。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