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麓堂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懷麓堂集 |
懷麓堂集
《懷麓堂集》是明代詩人李東陽創作的一部詩詞別集。《懷麓堂集》是較早介紹「龍生九子」的書籍。《懷麓堂集》原版線裝本2002年7月初在茶陵縣被偶然發現。
內容簡介
清康熙間廖方達校刻本為一百卷:詩前稿二十卷、文前稿三十卷、詩後稿十卷、文後稿三十卷、雜記十卷。嘉慶間重刻本附有法式善、唐仲冕輯《明李文正公年譜》七卷。
今有嶽麓書社1983年點校本,名《李東陽集》。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縣)人。明代中後期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詩人、書法家、政治家。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太常寺少卿、禮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0年),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機要,被稱為賢相。晚年時因見宦官劉謹把持朝政,明武宗正德皇帝荒淫無度,自己多次上疏進諫又毫無效果,便以年老多病為由,堅決辭去首輔職位回鄉養老。他入閣相18年,清廉儉樸,不僅自己才學淵博,又能獎勵後學,推薦雋才,學士大夫出其門者,大多燦然有成就。以宰臣之尊為文章領袖,在明代,楊士奇之後,就是李東陽一人。天下翕然奉為宗匠,不少文學之士都圍聚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詩人派別茶陵詩派。
他的山水詩的創作不僅注重色澤耀眼,而且注重音調和諧,代表作有《西山十首》《江中怪石》:《登清涼寺後台》等。其《擬古樂府百首》以樂府體詩作史論成一家之言,也從形式上為前後七子擬古詩的創作開了先河。
版本信息
著有《懷麓堂集》100卷傳世。清康熙間廖方達校刻本為100卷。其中詩前稿20卷、文前30卷、詩後稿10卷、文後稿30卷、雜記10卷。嘉慶間重刻本附有法式善、唐仲冕輯《明李文正公年譜》7卷。
今有周寅賓點校《李東陽集》,嶽麓書社,1984年版。 [1]
原版被發現
明朝「茶陵詩派」宗師李東陽的代表作《懷麓堂集》原版線裝本2002年7月初在茶陵縣被偶然發現。昨日,經有關專家對該書進行多方考證,證實這是明朝後期出版未經後人校改的《懷麓堂集》。
該書對研究明代文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所以後人一直苦苦尋覓。正德七年(1512),東陽辭官回鄉。從此深居簡出,以詩酒自娛。所以,後人一直認為其《懷麓堂集》原版在茶陵。2001年,湖南師大和湘潭大學的幾名教授還專程來茶陵尋找,均未果。7月10日,茶陵縣法院法官李曙勝準備搬家,在家中清理物品時,偶然從一堆舊書裡面發現了這本書。該書已被茶陵縣文化局保管。 [2][1]
參考文獻
- ↑ 潘齡皋1934年行楷書節錄懷麓堂詩話 鏡心, 新浪網2020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