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歸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思歸樂》 |
作品名稱: 《思歸樂》 創作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元稹 |
元稹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並於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
詩詞正文
“ | <山中思歸樂,盡作思歸鳴。爾是此山鳥,安得失鄉名。
應緣此山路,自古離人征。陰愁感和氣,俾爾從此生。 我雖失鄉去,我無失鄉情。慘舒在方寸,寵辱將何驚。 浮生居大塊,尋丈可寄形。身安即形樂,豈獨樂咸京。 命者道之本,死者天之平。安問遠與近,何言殤與彭。 君看趙工部,八十支體輕。交州二十載,一到長安城。 長安不須臾,復作交州行。交州又累歲,移鎮廣與荊。 歸朝新天子,濟濟為上卿。肌膚無瘴色,飲食康且寧。 長安一晝夜,死者如隕星。喪車四門出,何關炎瘴縈。 況我三十二,百年未半程。江陵道塗近,楚俗雲水清。 遐想玉泉寺,久聞峴山亭。此去盡綿歷,豈無心賞並。 紅餐日充腹,碧澗朝析酲。開門待賓客,寄書安弟兄。 閒窮四聲韻,悶閱九部經。身外皆委順,眼前隨所營。 此意久已定,誰能求苟榮。所以官甚小,不畏權勢傾。 傾心豈不易,巧詐神之刑。萬物有本性,況復人性靈。 金埋無土色,玉墜無瓦聲。劍折有寸利,鏡破有片明。 我可俘為囚,我可刃為兵。我心終不死,金石貫以誠。 此誠患不至,誠至道亦亨。微哉滿山鳥,叫噪何足聽。 > |
” |
— <《思歸樂》>,<詩詞名句網> |
作者簡介
元稹[2](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河南府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元稹家族久居東都洛陽世代為官,五代祖元弘,官至隋北平太守,四代祖元義端,官至唐魏州刺史,曾祖元延景,為歧州參軍,祖父元悱官至南頓縣丞,父親元寬任比部郎中、舒王府長史。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為第一名,授左拾遺。 元稹一到職立刻接二連三地上疏獻表,先論"教本"(重視給皇子選擇保傅),再論"諫職"、"遷廟",一直論到西北邊事這樣的大政,同時旗幟鮮明地支持裴度(時任監察御史)對朝中權幸的抨擊,從而引起了憲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見。 元稹奉職勤懇,本應受到鼓勵,可是因為鋒芒太露,觸犯權貴,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滿,九月貶為河南縣尉。 白居易罷校書郎,亦出為縣尉。此時,母親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後,三十一歲的元稹被提拔為監察御史。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元稹入朝為尚書左丞。身居要職,有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又恢復了為諫官時之銳氣,決心整頓政府官員,肅清吏治,將郎官中頗遭公眾輿論指責的七人貶謫出京。然而因元稹素無操行,人心不服。時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閔正再度當權,元稹又受到排擠。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為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軍節度使。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後便在鎮署去世,時年五十三,死後追贈尚書右僕射,白居易為其撰寫了墓誌。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方二十的韋叢下嫁給二十四歲的詩人元稹。這樁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當時二十四歲的元稹科舉落榜,但是韋夏卿很欣賞元稹的才華,相信他有大好前程,於是將小女兒許配給他,而元稹則是借這樁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機會,不過兩人在婚後卻是恩愛百般,感情非常好。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韋叢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此時的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
韋叢營葬之時,元稹因自己身縈監察御史分務東台的事務,無法親自前往,便事先寫了一篇情詞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韋叢靈前代讀。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於是又寫了三首悼亡詩,這就是最負盛名的《三遣悲懷》(即《遣悲懷三首》)。
元稹對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無法釋懷的悲傷,韋叢與他同苦七年,卻在他即將飛黃騰達的時候離開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愛妻,以及在詩中寫下自己的思念。[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