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思陵長公主輓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思陵長公主輓詩

作品名稱:思陵長公主輓詩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輓詩,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婁東詩派開創者吳偉業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吳偉業 朝代:清代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世居江蘇崑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1]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代表作品《永和宮詞》、《洛陽行》、《蕭史青門曲》、《圓圓曲》等。

吳偉業他一生寫詩千餘首。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詩餘》,傳奇《秣陵春》,雜劇《通天台》、《臨春閣》,史乘《綏寇紀略》,《春秋地理志》等。 

詩以宗法唐人為主,兼取宋代蘇軾、陸游。《四庫全書總目》評論說:「其少作大抵才華艷發,吐納風流,有藻思綺合、清麗芊眠之致。及乎遭逢喪亂,閱歷興亡,激楚蒼涼,風骨彌為遒上。」頗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後變化。[2]

正文

貴主徽音美,前朝典命光。鴻名垂遠近,哀誄著興亡。

托體皇枝貴,承休聖善祥。母儀惟謹肅,家法在矜莊。

上苑穠桃李,瑤池小鳳凰。鸞音青繡屜,魚笏皂羅囊。

沉燎熏爐細,流蘇寶蓋香。禊期陪祓水,繭館助條桑。

綠綟芃蘭佩,紅螭薤葉璋。錫封需大國,喚仗及迴廊。

受冊威儀定,傳烽羽檄忙。司輿停鹵簿,掌瑞徹珩璜。

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至尊憂咄咤,仁壽涕彷徨。

酈邑年方幼,瓊華齒正芳。艱難愁付託,顛沛懼參商。

文葆憐還戲,勝衣泣未遑。從容咨傅母,倥急詢貂璫。

傳箭聞嚴鼓,投簽見拊床。內人縫使甲,中旨票支糧。

使者填平朔,將軍帶護羌。寧無一矢救,足慰兩宮望。

盜賊狐篝火,關山蟻潰防。逍遙師逗撓,奔突寇披猖。

牙纛看吹折,梯衝舞莫當。妖氛纏象闕,殺氣滿陳倉。

天道真蒙昧,君心顧慨慷。割慈全國體,處變重宗潢。

胄子除華紱,家丞具急裝。敕須離禁闥,手為換衣裳。

社稷仇宜報,君親語勿忘。遇人耑退讓,慎己舊行藏。

國母摩笄刺,宮娥掩袂傷。他年標信史,同日見高皇。

元主甘從殉,君王入未央。抽刀凌左闔,申脰就干將。

啑血彤闈地,橫屍紫御汪。絕吭蘇又咽,瞑睫倦微揚。

裹褥移私第,沾胸進勺漿。誓肌封斷骨,茹戚吮殘創。

死早隨諸妹,生猶望二王。股肱羞魏相,肺腑恨周昌。

賊遁仍函谷,兵來豈建康。六軍剺面慟,四海遏音喪。

故國新原廟,群臣舊奉常。賵圭陳厭翟,題湊載轀輬。

隧逼賢妃冢,山疑望子岡。銜哀存父老,主祭失元良。

訣絕均抔土,飄零各異方。衣冠嬴博葬,風雨鶺鴒行。

浩劫歸空壤,浮生寄渺茫。玉真圖下發,申伯勸承筐。

沅浦余堯女,營丘止孟姜。君臣今世代,甥舅即蒸嘗。

湯沐鄉亭秩,家門殿省郎。淒涼脂粉磑,零落綺羅箱。

宅枕平津巷,街通少府牆。畫閒偕妯娌,曉坐向姑嫜。

偶語追銅雀,無聊問柏梁。豫游推插柳,勝跡是梳妝。

菡萏鴛鴦扇,茱萸鸚鵡觴。大庖南膳廠,奇卉北花房。

暖閣葫蘆錦,溫泉豆蔻湯。雕薪獅首炭,甜食虎睛糖。

壯麗成焦土,榛蕪拱白楊。麋游鳷鵲觀,苔沒鬥雞坊。

荀灌心惆悵,秦休志激昂。崩城身竟殞,填海願難償。

命也知奚憾,天乎數不臧。累歔床簀語,即窆寢園傍。

半體先從父,遺骸始見娘。黃泉母子痛,白骨弟兄殤。

夙昔銅駝泣,諸陵石馬荒。三年修荇藻,一飯奠嵩邙。

寒食重來路,新阡宿草長。溪田延黍稼,隴笛臥牛羊。

朽壤穿螻蟻,驚沙起鴰鶬。病樗眠廢社,衰葦折寒塘。

列剎皇姑寺,馱經內道場。侍鬟稱練行,小像刻沉香。

玉座懸朱帳,金支渡法航。少兒添畫燭,保媼伴帷堂。

露濕丹楓冷,星稀青鳥翔。幡旄晨隱隱,鈴鑷夜將將。

控鶴攀龍馭,驂麟謁帝閶。靈妃歌縹緲,神女笑徜徉。

苦霧迷槐市,雌霓繞建章。歸酅思五廟,涉漢淚三湘。

柔福何慚宋,平陽可佐唐。虞洲瞻返日,蒿里叫飛霜。

自古遭兵擾,偏嗟擁樹妨。魯元馳孔亟,芊季負倉黃。

漂泊悲臨海,包含恥溧陽。本朝端閫閾,設制勝岩疆。

虞順惇恭儉,時危植紀綱。英聲起北地,雅操邁東鄉。

新野墳松直,招祇祠柏蒼。薤歌雖慘憺,汗簡自輝煌。

諡號千秋定,銘旌百祀彰。秦簫吹斷續,楚挽哭滄浪。[3]

作者生平

吳偉業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出生於江蘇太倉的一個讀書人家中。吳偉業出生時,他母親夢見一位身穿紅衣的使者送來會元坊,因此,父母對小偉業寄寓了深切的期望。偉業七歲開始讀家塾,十四歲能屬文。著名學者張溥見到偉業的文章,感嘆地說:「文章正印在此子矣!」於是收留吳偉業在門下受業,傳授通今博古之學。

天啟四年(1624年),張溥創立復社,吳偉業即成入室弟子,名重複社。崇禎四年(1631年),吳偉業參加會試,遭到烏程黨人的誣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虧崇禎帝調閱會元試卷,親自在吳偉業的試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同年,吳偉業奉旨歸娶先室程氏,榮極一時。陳繼儒描繪當時盛景說:「年少朱衣馬上郎,春闈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貯黃金屋,種玉人歸白玉堂。」(《送吳榜眼奉旨歸娶詩》)張溥也高興地誇獎自己的弟子:「人間好事皆歸子,日下清名不愧儒。」(《送吳駿公歸娶詩》)

崇禎十年(1637年),吳偉業遷東宮講讀官,與溫體仁黨鬥爭劇烈。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帝臨場視學,觀看皇子就學情況,親問《尚書》大義,講畢,獲賜「龍團月片,甘瓜脆李」。十二年(1639年),再遷南京國子監司業。十三年(1640年),升中允諭德(太子官屬)。十六年(1643年),升庶子。這段時期,吳偉業仕途之上春風得意,躊躇滿志,而這一切與崇禎帝對他的殊遇是密切相關的,他從內心感激崇禎帝。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先生里居,聞信,號痛欲自縊,為家人所覺。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兒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顧師軾《梅村先生年譜》)。出於對明王朝的依戀,特別是對崇禎帝的感恩心理,吳偉業在其編撰的《綏寇紀略》中,極力詆毀、攻擊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政府召拜吳偉業為少詹事,居官僅兩月,因與馬士英、阮大鋮等權臣不合,謝官歸里。 對清朝政權,吳偉業開始採取的是消極的不合作的態度,在明亡以後長達十年的時間內,一直屏居鄉里,保持名節

順治十年(1653年),「詔舉遺佚,薦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吳偉業控辭再四,二親流涕相求,不得已乃應詔入都,授秘書院侍講,尋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偉業藉口身體有病,辭官請假歸里。

對這段歷史,吳偉業內心深感恥辱,晚年以仕清為「誤盡平生」之憾事。民國蔣芷儕《都門識小錄》載:「昔吳梅村宮詹,嘗於席上觀伶人演《爛柯山》(即《買臣休妻》),某伶於科白時,大聲對梅村曰:『姓朱的有甚虧負於你?』梅村為之面赤。」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順治九年(1652年)貽書相約,終隱林泉,杜門不通。後侯方域去世,吳偉業在《懷古兼吊侯朝宗詩》中萬分悲痛地自責:「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尊。」

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熱,吳偉業「舊疾大作,痰聲如鋸,胸動若杵」(《致冒辟疆書》),他預感自己不久於人世,便留下遺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險,無一境不嘗艱辛,實為天下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裝,葬吾於鄧尉靈岩相近,墓前立一圓石,日:『詩人吳梅村之墓』。」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詩人吳偉業病逝,葬於蘇州元墓山之北。[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