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悟道(甘治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悟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悟道》中國當代作家甘治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悟道

走進青城山,就走進了幽與道的世界。

幽,給人的直觀感覺是清涼。今年八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蓉城又是赤日炎炎,我與妻帶着一身酷熱,走進了青城山。一進山門,清涼便撲面而來,經過一番火爐般的煎熬,那清涼的感覺愈是鮮明無比。我覺得,那清涼是從翠綠中溢出來的,似乎還帶着絲絲呢喃細語,那翠綠是活脫脫水靈靈的,似乎還盪着飄逸的仙氣,那空氣是甜甜的,似雨非雨的,似乎在輕輕地訴說着幽的味道。幽,在一個山字中藏着一個絲,蘊含着絲絲如縷,連綿不斷的生命力呀。

路邊有個雨亭,亭上有一副對聯:「山路本無雨,空翠濕人衣。」這對聯看似平淡,細細品來,卻別有情致。恍惚是那些層層疊疊茫茫無際的翠綠化作霏霏雨絲,縹縹緲緲,悄無聲息地浸入我們的心脾,曠達怡然中,別有一番況味。

第一個發現青城幽的人是詩聖杜甫:「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幽,是青城山的魂。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張道陵來到青城山,發現這裡36峰,8大洞,72小洞,深幽涵碧,仙氣十足,正是一個修道成仙的地方,於是便在此結茅傳道,並列為道教「第五洞天」,從此,幽與道在這裡結下了不解之緣。

幽,可見可感可述,道,無形無聲難覓。道不可言,道只能悟。

我沿山路漫步緩行,細心觀察,只見這裡的曲徑芳草,流水鳴蟬,建築文化與別處不同。

橋亭牌坊,因山取勢,隨景而異,一切都和諧自然。路邊涼亭,以枯樹為柱,樹皮為蓋,樹根為凳,一切都充滿古樸自然。順其自然,自然而然,不正是道家思想的體現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沿途的建築與觀名,往往與「三」這個數字相關,涼亭搭建成三角形的,三層搭建,觀名前面冠以三字,如三清殿,三皇殿,三元殿等。沉心細想,哦,這「三」不正好是蘊含着道教的宇宙觀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道家心裡,「三」表示萬物的生成,如天地人,日月星。另外,在道家思想里,四方形的亭子則象徵着大地,八角形的亭子象徵八卦,圓頂則象徵着天空。青城山的建築牌坊觀名,一草一木都滲透着濃濃的道教文化

過了天然閣,在石筍峰處有兩條路上山,一條是右邊索道,另一條是左邊步行道。多數人選擇右邊的路,藉助纜車上山比較輕鬆。另一條路向上延伸,沒有纜車,比較難走,但可以經過美麗景點天然圖畫與張道陵煉丹處天師洞。

我們這些退休老人,有時間,有閒情,這次是來尋幽悟道的,自然選擇了沒有纜車的路。鴨棚子搬家,走到哪裡算哪裡。

走了幾步,我就發現了那路的個性,它在遮天蔽日的茂林中蜿蜒上行,丹梯千級,壁陡璧陡的,每上一步都要用力攀登。路兩邊是一棵緊挨一棵的洋松與楨楠古木,蒼老斑駁的樹幹筆直,高大挺拔,氣沖雲霄。那林,那路,都給人一種力量與氣勢。

我正覺得路難走,突然被一道亮麗的色彩與洪亮的嗓門給鎮住了。

一群中年漢子,着一身絳色衣服,露着壯實的臂膀,大聲說笑着站在路邊。他們是青城山滑竿隊的人,每兩人一副滑竿,專等那些願意坐滑竿的客人。見到遊人,他們老遠就放開嗓門高喊:「坐滑竿了——」

有的遊人向他們笑着點點頭,有的遊人不理睬他們,匆匆擦身而去。他們的聲音被山風吹走了,又眼巴巴地等着下一批遊人,有新的遊人來了,他們又繼續喊,如此再三。 我想,現在疫情期間,遊人少,僅有的一點遊人都把錢捏得緊,他們掙錢也挺不容易的。即便有了客人,他們抬着上山,還要注意腳下安全,一定是十分辛苦的。從他們臉上的表情看,似乎並不為艱辛而擔憂,反而為攬不到客人而失落,我不禁泛起一絲憐憫來。

爬到一個叫息心亭的地方,覺得有些累了,就打算在亭子裡坐下來休息一會兒。這時,聽到有人在喊我們:「買西瓜,先生買個西瓜嘛。」我一看,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農村婦女,站在離我們很近的路邊,背簍里裝滿了西瓜。那西瓜大的如飯碗,小的如拳頭。她說是她們自己種的,本地西瓜,很甜的,十元錢一個。她的上衣已被汗水浸透了,看來走了很多的路。你家離這裡多遠?我問,十多華里,為什麼要到這麼遠的地方來賣呢?她苦笑着說,我們家附近來的客人少,再說客人在前邊買了,就不會再買我的了。哦,原來她為了掙點小錢是多麼辛苦啊!我看她這時正用一雙期盼的眼神望着我們,不覺心一軟,即刻從她背簍里拿了一個瓜,給了她十元錢。

爬上幾百米陡峭的石梯,我們到達了天然圖畫。那裡海拔893米,亭閣矗立在蒼崖立壁之上。佇立環顧,只見四周古木蒼藤,濃蔭蔽日,俯瞰深澗不見底,耳邊泉落似有聲。以前從書上看到介紹,說亭閣後常有成群的丹鶴,在枝丫間哀鳴撲騰。我們環顧四周,杳然無蹤,只覺那地方幽深奇麗。亭閣上對聯寫道:「溪壑奔騰,百川東去通千派,雲霞縹緲,萬里西來第一山。」

此等幽深奇秀,正合道家清虛靜柔之風。

有人說道家取法於易經的坤卦。主張陰柔,柔中有剛,以柔克剛,以柔承載萬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就是說,矛盾是互相轉化的,某種條件下,柔能克剛,弱可變強。從太極拳以柔取勝,以及養生之道來看,以柔克剛似乎有理。

沿天然圖畫繼續上行,沿途林茂澗深,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依山勢逶迤起伏,路邊偶有小亭,小橋,過全真觀,翼然亭,五洞天,就到了天師洞。

天師洞,又名「古常道觀」,是當年張道陵結茅傳道的地方,是青城山的主要古建築之一,現在是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也是電視劇《西遊記》拍攝場地之一。現存建築為清末所建,主要有三清殿、三皇殿、皇帝祠。

道觀建在壁陡的山崖上,從下至上52級石階,讓人望而生畏。殿門前面有青龍殿白虎殿護衛左右。仰望上方,殿門上方「古常道觀」四個大字氣勢森嚴,左右楹聯寫道:「勝地冠兩川放眼岷峨千派繞,大名尊五嶽驚心風雨百雲朝」。兩邊山牆上,文人墨客近代名流的墨跡琳琅滿目。

我們冒着酷熱拾級而上,將到門口時,已經汗流浹背微微喘氣。正當我們將要抬腿跨進門檻的時候,眼前的情景讓我們大吃一驚。 在離我們大約兩米遠的地方,一個六十歲左右的婦人正跪在地上向我們磕頭,樣子十分虔誠。

我們一下子驚呆了。她為什麼朝我們磕頭?我們無恩於她,怎承受得起!又一想,抑或是我們誤會了,她是朝我們身邊的其他人磕頭?我即刻環顧左右,又沒有其他人,但我很快發現了事情的真相,在我們頭頂山門內側有一個神位,裡面供奉着財神爺!哦,我們恍然大悟,她是在求財神爺賜福給她,讓她發財!

哎呀,這年頭,不少人做夢都想發財,整天鑽錢眼,錢成了他們的終生信仰。不少人為了金錢披星戴月,絞盡腦汁奮力拚搏,甚至鋌而走險。令我不解的是,道家不是講無為清虛嗎,怎麼在這裡設了一個財神爺的神位?

依次逛了三清殿,三皇殿,黃帝祠,一副對聯引起了我的興趣:「事在人為休言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我想,剛才那求財的婦人要是讀了這副對聯會怎樣想? 從天師洞原路返回,當經過泠然亭時,又見到了那一群滑竿隊師傅。他們仍然處在焦渴的等待中,仍然在向路人喊着與先前一樣的話。

我正為他們的失望心生惋惜,突然聽到一陣咚咚咚的腳步聲傳來,還伴有咯吱咯吱的聲音,且聲音越來越清晰。我順着聲音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山下有一副滑竿抬着客人向我們走來。

嗨,終於有客人了。

滑竿離我們近了,我看清那坐滑竿的是一個年輕小伙子,三十來歲,白白的豐滿的臉上架着一副墨鏡,嘴裡還叼着一支香煙。見路人羨慕他,故意昂起頭來,嗤地一聲吐出一個濃濃的煙圈。兩個抬着滑竿的師傅已是汗流滿面了,踏着石板的腳步咚咚有聲,後面緊跟着兩個師傅,隨時準備替換他們。

這一情景使路人興奮不已,有人主動與他們打招呼,問要抬到哪裡去,答老君閣,問服務費多少錢,答1180元。嗬,比坐飛機還貴,錢是貴了一點兒,可是坐起來安適呀,你看,咯吱咯吱一步一閃多舒服啊!那倒是,坐飛機哪有這種享受。路人你一言我一語。有人說有錢真好!有人說下力人啦,掙那點錢不知要流幾大盅汗水,一步一磕頭,汗水嘩嘩地流。 我也感慨不已,那個賣西瓜的農村婦女,那個磕頭如搗蒜的女人,那抬着滑竿吃力攀登的師傅,他們的影子一直在我眼前晃動。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在這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世界里,我們很難見到損有餘 補不足的影子,反而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兩極分化愈演愈烈!在熙熙攘攘的社會里,難道真有人情願心安理得地遵循天道順其自然安於貧賤嗎?

我想,真正的道,並不在某個宗教的教義里,而深藏於每個人對生活感悟中。[1]

作者簡介

甘治國,筆名憑欄聽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