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德華多·蒙德拉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愛德華多·奇萬博·蒙德拉納

圖片來自oberlin.edu

出生    1920年6月20日

逝世    1969年2月3日(48歲)

母校    哈佛大學

專業    人類學家

曾擔任   莫三比克解放陣線首任主席

知名於   莫三比克獨立運動領袖

愛德華多·奇萬博·蒙德拉納(葡萄牙語:Eduardo Chivambo Mondlane);1920年6月20日-1969年2月3日,出生在莫桑比克南部加扎省曼雅卡澤地區,為聰加人[1]。幼年牧羊,12歲進入當地的長老宗教會小學就讀,藉由獎學金赴南非完成中學教育,隨後赴約翰內斯堡金山大學學習社會科學。

莫桑比克獨立運動領袖,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首任主席[2]。但在1969年遇刺身亡[3]

生平

1949年種族隔離政權上台,他被驅逐出境而終止於南非的學業。1950年6月,蒙德拉納赴里斯本大學就讀,並在次年獲獎學金資助赴美國歐柏林學院就讀,1953年獲得人類學和社會學學位。隨後他在西北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又在哈佛大學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4]。在此期間他和來自芝加哥的美國白人女子珍妮特·蕾·約翰遜Janet Mondlane成婚[5]

1957年,蒙德拉納進入聯合國託管部門,任研究員[5]。藉由職務,蒙德拉納得以重返非洲。同年,他決定投身政治運動,從而決定自聯合國部門辭職。他成為了紐約雪城大學的人類學助理教授,幫助發展東非研究計劃。

1962年,莫桑比克解放陣線正式成立,蒙德拉納當選為首任主席。1963年,蒙德拉納在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建立總指揮部。蒙德拉納的獨立事業得到了蘇聯和數個西方國家的資助,也得到許多非洲獨立國家的支持。

1963年,他辭職前往坦桑尼亞,正式投身政治運動[5]。蒙德拉納在坦桑尼亞加入莫桑比克獨立運動組織,成為領袖[6]

1964年於莫桑比克北部發動游擊戰,反抗葡萄牙的殖民統治[2]。不過,蒙德拉納的主張並非只有獨立,他還希望在莫桑比克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馬塞利諾·多斯桑托斯薩莫拉·馬謝爾若阿金·希薩諾等獨立運動領袖是其堅定的支持者。反對社會主義路線的領袖,如拉扎羅·恩卡萬達梅(Lazaro Nkavandame)、烏里亞·西曼戈Uria Simango,則希望以黑人精英政治立國。1968年7月,莫桑比克解放陣線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實行社會主義路線,蒙德拉納連任主席,決定發動人民戰爭,而非簡單的政變

1969年,蒙德拉納被人以信封炸彈殺害[7],兇手至今不明[8]。蒙德拉納逝世後,其在歐柏林學院的同學和牧師友人為他舉辦了葬禮。

最初的調查將矛頭指向了兩個莫桑比克解放陣線的軍官。其中一個後來被處決,而另一個則在同年4月率隊向葡軍投降。[9]儘管人們對這次刺殺行動的細節仍然爭論不休,但大多數歷史學家與傳記作家都認為葡萄牙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90年,葡萄牙秘密警察也承認對蒙德拉納的死負責。當時,由於無法判定兇手是誰,蒙德拉納的死不僅使莫桑比克解放陣線的高級將領之間起了極大的疑心,還造成了一場權力鬥爭,最終使莫桑比克解放陣線變成了一個左翼組織[10][11]

後世影響

到20世紀70年代初,以蒙德拉納路線而發展壯大的解放陣線軍隊控制了中部和北部的鄉村地區。

1974年,葡萄牙爆發康乃馨革命,新政權不再主張維持殖民統治,決定向莫桑比克解放陣線妥協。

1975年6月25日,葡萄牙政府正式將莫桑比克政權移交予莫桑比克解放陣線

1975年,為紀念蒙德拉納的開創性成就,位於首府馬普托的莫桑比克最高學府更名為愛德華多·蒙德拉納大學Universidade Eduardo Mondlane[12][13]

著作

  • Eduardo Mondlane, The Struggle for Mozambique(《為莫桑比克而鬥爭》). 1969,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 Helen Kitchen, "Conversations with Eduardo Mondlane", in Africa Report, No. 12 (November 1967), p. 51.
  • George Roberts. 「The Assassination of Eduardo Mondlane: FRELIMO, Tanzania, and the Politics of Exile in Dar es Salaam.」 Cold War History 17:1 (February 2017): 1-19. DOI: http://dx.doi.org/10.1080/14682745.2016.1246542.

視頻

Biography of Eduardo Mondlane,Origin,Education,struggles,death,wife,family


參見

參考文獻

  1. Cossa, Jose. 2012. "Reviving the Memory of Eduardo Mondlane in Syracuse: Links between Syracuse and a Mozambican Liberation Leader," Peace Newsletter #819 (November–December), pp. 11–12. Syracuse Peace Council.
  2. 2.0 2.1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匯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歷史(二) 第一版.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第649頁。
  3. Eduardo Mondlane |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Sahistory.org.za. [201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8). 
  4. Mondlane, Eduardo, 1920-1969 - LC Linked Data Service: Authorities and Vocabularies. Library of Congress. loc.gov.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6). 
  5. 5.0 5.1 5.2 Eduardo Chivambo Mondlane '53. Oberlin.edu. [2012-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8). 
  6. Kenneth Maxwell, The Making of Portugues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521-58596-1, ISBN 978-0-521-58596-5
  7. João Vaz de Almada, "Moçambique tem de descobrir Eduardo Mondlane" Verdade, 31 January 2009.
  8. H-Diplo Article Review 707 on "The Assassination of Eduardo Mondlane: FRELIMO, Tanzania, and the Politics of Exile in Dar es Salaam." | H-Diplo | H-Net. networks.h-net.org. [2017-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7) (英語). 
  9. Westfall, William C., Jr., Major, 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 Mozambique-Insurgency Against Portugal, 1963–1975, 1984. Retrieved on March 10, 2007
  10. 作者Walter C. Opello Jr,《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第2卷第1章中的《Pluralism and Elite Conflict in 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FRELIMO in the 1960s》,出版日期1975年,第66頁。
  11. Malyn Newitt,《莫桑比克歷史》(《A History of Mozambique》,1995年出版,第541頁。
  12. [1]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5-08.
  13. Eduardo Mondlane,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SAHO),2019/8/23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