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成語:城下之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城下之盟

漢語成語,拼音是chéng xià zhī méng,意思是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服的和約。出自 《左傳·桓公十二年》。 TA說 成語「城下之盟」背後大事件:熊通第一個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也有專家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也有理由:天無二王,人無二主,人家楚子都稱「王」了,那也預示着「周王朝」已經分裂了,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豈不是天下大亂了,而「春秋」最顯著的標誌就是「亂了規矩」。...詳情

內容來自

中文名城下之盟外文名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 拼 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注 音ㄔㄥˊ ㄒㄧㄚˋ ㄓㄧ ㄇㄥˊ出 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

成語出處

左傳·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1]

成語典故

版本一 絞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在今湖北鄖縣西北。當時強大的楚國就是它的近鄰。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載,有一次,楚國侵略絞國,集中兵力攻打絞國國都的南門。 絞國人堅決保衛,嚴守不出。楚軍一時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國官名)屈瑕說:「絞國人輕率,缺乏計謀,我們可以採取誘騙的辦法引誘他們出城。 讓我們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護,他們見了一定會出來抓的。」帶兵的將領,依計而行。絞國人果然出來,一下就抓去了30個楚國人。第二天,絞國人更加大膽,爭着從北門紛紛出城,追到山裡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楚軍預先在山裡設下埋伏,這時就一面堵住北門,一面伏兵齊起,把絞國打得大敗。 於是強迫絞國訂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戰敗國在敵人兵臨城下(或大軍壓境)的嚴重威脅下被迫訂立的屈辱性條約。 版本二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楚國攻打宋國(在今河南商丘縣)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這樣的話。那時,宋國國都[[被楚軍重重包圍。 城裡的宋國人,既沒有吃的糧,也沒有燒的柴了,很是恐慌。於是派華元趁黑夜悄悄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營帳,用非常強硬的口氣,對子反說:「我們的國君叫我明白告訴你:我們已經到了糧空柴盡的地步了。 但是,你們如果以為趁此可以逼迫我們訂立『城下之盟』,把我們置於死地,那是絕對辦不到的!……」子反見華元這麼厲害,當即答應撤軍,平等談判,友好結盟。 高考成語判斷:兩個貪婪的傢伙以為法院沒有掌握它們鯨吞公款的罪行,利用機會訂立城下之盟,企圖繼續負隅頑抗。(錯)

成語辨析

近義詞:身不由己無可奈何不由自主 反義詞:自食其力自強自力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於政治與軍事方面 [2]


示例

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哉。(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五回) 我們經常說城下之盟,這個「城」在哪裡? 「城下之盟」是個非常著名的成語,指甲勢力在與乙勢力的競爭中不敵,被迫簽訂利於乙而不利甲的盟約。北宋真宗時的澶淵之盟,英國強迫清朝簽訂的《南京條約》,都屬於城下之盟。那麼,城下之盟的這個「城」,指的是哪裡? 成語「城下之盟」背後大事件:熊通第一個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也有專家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也有理由:天無二王,人無二主,人家楚子都稱「王」了,那也預示着「周王朝」已經分裂了,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豈不是天下大亂了,而「春秋」最顯著的標誌就是「亂了規矩」。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