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戰騎》選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六《犬韜》。

《六韜》分別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標題,各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萬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1]

目錄

提示

本篇論述了[[騎兵]作戰的十種戰機和九種不利地形。十種戰機包括「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敵人行陳不固,士卒不鬥」、「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敵人奔走,士卒散亂」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騎兵衝擊,即可取勝。九種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地形是:敗地、圍地、死地、沒地、竭地、艱地、困地、患地、陷地。最後指出:「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暗將之所以陷敗也。」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戰騎奈何?」

太公曰:「騎有十勝,九敗。」

武王曰:「十勝奈何?」

太公曰:「敵人始至,行陳未定,前後不屬,陷其前騎,擊其左右,敵人必走;敵人行陳整齊堅固,士卒欲斗,吾騎翼而勿去,或馳而往,或馳而來,其疾如風,其暴如雷,白晝如昏,數更旌旗,變易衣服,其軍可克;敵人行陳不固,士卒不鬥,薄其前後,獵其左右,翼而擊之,敵人必懼;敵人暮欲歸舍,三軍恐駭,翼其兩旁,疾擊其後,薄其壘口,無使得入,敵人必敗。

「敵人無險阻保固,深入長驅,絕其糧路,敵人必飢;地平而易,四面見敵,車騎陷之,敵人必亂;敵人奔走,士卒散亂,或翼其兩旁,或掩其前後,其將可擒;敵人暮返,其兵甚眾,其行陣必亂;令我騎十而為隊,百而為屯,五而為聚,十而為群,多設旌旗,雜以強弩;或擊其兩旁,或絕其前後,敵將可虜。此騎之十勝也。」

武王曰:「九敗奈何?」

太公曰:「凡以騎陷敵,而不能破陳,敵人佯走,以車騎返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逾險,長驅不止,敵人伏我兩旁,又絕我後,此騎之圍地也。往而無以返,入而無以出,是謂陷於天井,頓於地穴,此騎之死地也。所從入者隘,所從出者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彼寡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也。

「大澗深谷,翳藏林木,此騎之竭地。左右有,前有大阜,後有高山,三軍戰於兩水之間,敵居表里,此騎之艱地也。敵人絕我糧道,往而無以還,此騎之困地也。下沮澤,進退漸洳,此騎之患地也。左有深溝,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進退誘敵,此騎之陷地也。此九者,騎之死地也。明將之所以遠避,將之所以陷敗也。」

軍事思想

《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戰爭觀、軍隊建設、戰略戰術等有關軍事的許多方面,其中又以戰略和戰術的論述最為精彩,它的權謀家思想也很突出。

《六韜》的軍事思想比較複雜,差不多先秦各家的軍事思想在書中都有反映。書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六韜》一開頭就說:"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文師》)這就是說,國君統治百姓,就要像漁人釣魚,以釣餌來誘使人們上鈎,聽從驅使。權謀可以表現在多方面:第一,"予之為取"。就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文師》說:"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2]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視頻

戰騎 相關視頻

四庫國學系列講堂-《六韜三略》-一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