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戴興寺

中文名稱;戴興寺

外文名稱;Daixing Temple

地址;榆林古城內東駝山間

結構;磚木

創建年份;明正德十一年(1516)

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

戴興寺位於榆林城東駝峰山巔,是榆林現存比較完整的寺廟,與老爺廟、香雲寺、圓覺寺、洪濟寺、大庵毗鄰。全稱為戴興寺古剎建築群的"四寺夾一廟"。是一處名寺古剎,戴興寺建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原為延綏鎮總兵戴欽家祠,後舍為佛寺,距今近500年。曾是歷代兼領僧會司;為陝北唯一的佛教聖地;是榆林八大景"駝峰擁翠"及旅遊景點之一;是榆林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九八二年戴興寺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序言介紹

初建

戴興寺建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原為延綏鎮總兵戴欽家祠,後舍為佛寺。

修繕重建

歷經明天啟、清康熙、光緒、宣統年間整修、擴建始成全貌。天啟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光緒八年(1882),均曾重修。

一九九三年開始,在各級黨政有關部門領導的支持下,在住持釋體證法師率領下,佛門四眾,善男信女、各界人士鼎力相助,慷慨解囊,發心捐資總計五百餘萬元。對寺院多次進行維修,新建。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戴興寺殿宇建築因山就勢,分三院,有殿宇共五十四間,整個寺廟占地三千六百平方米。

建築風格

布局精巧,坐落有致,結構謹嚴,恬靜幽雅,建築多為磚木拱檐歇山式。古色古香,引人入勝。

有五佛大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殿、孤魂殿、南北禪堂等明代建築。其中五佛大殿為寺之主體建築,其底層南北長16.4米,東西寬10.6米,全用巨磚砌成,枕通券洞穹窿頂,外接斗拱、檐木結構明廊;上層是磚木結構五攬大樓閣。頂復仰合青瓦,五脊六獸。大殿通高13.4米,殿內原供大小不等佛像數十尊,並有5尊銅鑄巨型佛像,可惜已不存。

主要景觀

景觀概述

殿宇主要有五佛大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殿、地藏殿、南北禪堂等明代建築。供器、法器一應俱全。寺院藏經三千有餘。存有明清時期匾額十餘塊,石刻兩方。另有維修重修功德碑記等。

大槐樹北即北小院,該處北殿祀24臂金身觀音,東西牆彩繪十八羅漢,神態各異,着色鮮明。[1]

鎮寺之寶

在榆林只要提起戴興寺,人們就會自然地想起戴興寺的鎮寺之寶--彌勒大佛。大佛座東面西,塑於建寺之初距今已經500多年了。雖經幾百年的滄桑卻依然栩栩如生,是每天來這裡的香客必須膜拜的地方。在文革期間,寺院幾乎被毀的面目全非,是寺院裡的僧人和居士聽說有人要毀壞彌勒大佛像,他們用了一夜的時間在佛像前壘起一面牆,牆上寫了個大大的"忠"字,第二天來的人一看沒有了佛像,只有一面牆還有牆上的那個極有象徵的字就離開了寺院。就這樣歷經幾百年的大佛才得以保留下來。

各殿景觀

該院南牆有彌足珍貴的磚雕壁畫和聯語,長約8米,惜被刀斧損毀。中小院東殿是念經堂,供釋迦佛。殿前檐下有光緒、宣統年間住持僧行振所立"僧會司"巨匾及僧八名士懸掛的數方木匾。內有崇禎年間的"急周同道"、康熙年間的"德風遠布"道光年間的"永錫祚胤"匾額。中小院北房是待客室,其頂部建"暮鼓"閣,南房是地區佛教協會,其頂部建"晨鐘"閣。其後進入南小院"禪居"處,小院西牆邊有三株"夫妻母子木瓜"樹,可謂奇異。夫妻樹由地表分為兩株,高約9米,樹齡約500年左右,妻樹居中,粗可盈抱,夫樹居南,稍細。妻樹北1米處有一株高兩米的幼樹,僧人說是從中間這株母樹的地下根所生櫱枝,猶如母子。 上院西邊是坐東向西的五佛殿。五佛殿重檐迴廊、五楹三十六柱磚木結構,殿內危坐聖壇的是以中央佛毗廬遮那佛為首的五方佛,法相莊嚴,金碧輝煌。南北牆用工筆彩繪40多幅佛像。五佛殿門上懸掛有清康熙年間榆林名書法家陳璋書寫的"梵林公藝"、"仁讓超厚"等匾額。戴興寺這十多方明清碑石、木匾可謂珍貴文物。五佛殿北耳殿祀孔雀明王、眼光菩薩,南耳殿原塑有戴欽像,現主祀准提菩薩。站在五佛殿前憑欄西望,遠處的黑山如水墨畫,近處的樓宇房舍參差錯落,引入神往,一時恍若出世,胸襟釋然。

上院正殿坐東面西,硬歇山單檐式磚瓦結構,門懸"大雄寶殿"匾額,亦為趙朴初題寫。殿內供一佛(釋迦牟尼)二菩薩(文殊、普賢),法相慈祥。"大雄寶殿"北偏殿主祀地藏菩薩,南偏殿主祀白衣觀音。上院北殿供十殿閻君,南殿供十八羅漢。院中有內蒙古信士2001年敬獻的兩座高八、九米、下粗三米的"千佛鐵塔"。塔上逐層鑄有高約三寸小佛像,形象逼真、工藝精湛。

參考資料

  1. 陝西榆林古剎戴興寺-民族風情 , 炎黃風俗網 2020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