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鼻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扁鼻蝮屬(學名:Eristicoph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下的一個單型有毒蛇屬,屬下只有扁鼻蝮(E. macmahonii)一種蛇類,僅分布於伊朗、巴基斯坦及阿富汗邊境的俾路支地區,其種加詞是為了紀念亨利·麥克馬洪。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特徵
相對其它蝰蛇而言,扁鼻蝮的體型較為細小,其體長僅達1米以下,雄性扁鼻蝮體長普遍為22至40厘米,雌性扁鼻蝮則為28至72厘米。[1]扁鼻蝮頭部寬廣扁平,偏大,形如楔子,與頸部有明顯分野。
鼻端圓短,頭額位置遍佈細碎鱗片。鼻間有兩條顯著的小裂縫,吻鱗結構具象徵性,其吻鱗位置寬度較高度為長,從吻鱗向頭頸方向伸延的兩頰,呈明顯的內彎弧線,弧線周邊有四塊較為大塊的鼻眶鱗,形成粗框效果,從正面看其面部輪廓呈現出蝴蝶雙翅般的形狀。扁鼻蝮有14至16片上唇鱗,與眶上鱗間有3至4組小鱗片相間。下唇鱗約有16至19片。眶邊鱗圈約由16至25片鱗片組成。
扁鼻蝮身型從背部向腹部以扁平形態發展,其扁薄的鼻端成為其標誌。尾巴較短,但有抓物能力。扁鼻蝮表皮質感柔軟、鱗片紋理鬆弛,背鱗短碎呈龍骨結構,約有23至29組,直線而有規律地分布。腹鱗兩側鱗片呈突刺狀,為數約140至148片。尾下鱗較為平滑,為數約29至36片。
扁鼻蝮身體以黃色或棕紅色為基調,背部向兩側有規則地佈有20至25處點狀斑紋,斑紋周邊以白色鱗片圍繞,這些斑點是扁鼻蝮鼻端以外的另一特色。從眼睛至嘴角位置有白色的線紋,額上佈滿細碎點紋。扁鼻蝮的吻部、頸喉位置及腹部均呈白色。尾端呈黃色。
地理分布
扁鼻蝮主要分布於伊朗、阿富汗及巴基斯坦邊界附近的俾路支地區。標準產地為「Amirchah, 30th March, 3300 feet, Zeh, 1st April, 2500 feet, Drana Koh, 2nd April, Robat I., May, 4300 feet」。根據印度孟買的孟買自然歷史博物館內的相關文獻,則列出扁鼻蝮的標準產地為「俾路支地區西部(W. Baluchistan)。學者史密斯(Smith, 1943)則指扁鼻蝮標準產地為「俾路支地區赫爾曼德河南方的沙漠」。
根據學者馬羅等人(Mallow et al., 2003)所指,扁鼻蝮普遍分布於巴基斯坦、阿富汗、俾路支區東部及西北部、伊朗南部與及印度的塔爾大沙漠。
生態行為
扁鼻蝮多以蜿蜒式及直線式行進,但當遇上地質鬆弛的地形(如沙丘)或處於警戒狀態時,牠們便會運用側行式為移動手段(詳見蛇行)。有時候,扁鼻蝮亦會運用強而有力的尾巴在矮灌木間攀爬。扁鼻蝮多於夜間活動,但亦會於日暮或拂曉的昏暗環境中出沒。扁鼻蝮據稱性情暴躁,常響亮地發出嘶嘶叫聲。遇到外物時容易觸動其戒備心,更會立即昂起前身並施展咬擊。
扁鼻蝮另一特色是擅長潛藏於沙土之中。牠們會有規律地搖動及轉動頭部,並緩緩將身軀潛入沙中,只露出頭部前端及雙眼。因此學者認為扁鼻蝮的內彎型深窩雙頰與及較大塊的鼻眶側鱗構造,就是為了方便以沙土掩護頭部與及避免沙粒進入鼻孔,以適應環境為目的而生成的生理結構。
參考文獻
- ↑ Mallow D, Ludwig D, Nilson G. 2003. True Vipers: Natural History and Toxinology of Old World Vipers.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labar, Florida. 359 pp. ISBN 0-89464-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