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馬斯·桑卡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馬斯·桑卡拉(照片)原圖鏈接來自 個人簡歷網 的圖片

托馬斯·桑卡拉(Thomas Sankara)(1949年12月21日——1987年10月15日)布基納法索前總統、政治家、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泛非主義理論家、國務活動家、軍事家。1983年8月4日——1987年10月15日任布基納法索總統。他被稱為「非洲的切·格瓦拉」。

1983年,桑卡拉發動得到人民廣泛支持的「八·四革命」奪取政權,以消除腐敗和前法蘭西殖民帝國影響為目標。執政後雄心勃勃地立即啟動在非洲大陸進行社會和經濟變革嘗試的計劃。把國名從法國殖民時代的「上沃爾特」改為「布基納法索」,象徵國家的自主和重生。他的外交政策以反帝國主義和迴避外援為中心,推動削減惡債、土地和礦產資源國有化,避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干涉和滲透。他的國內政策側重於消除饑荒、糧食自給和土地改革;重視教育和公共衛生,在全國開展掃盲運動,為250萬兒童免費接種疫苗;大力開展綠化工程,抑制薩赫勒地區日益嚴重的荒漠化;倡導婦女解放和自由,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為實現激進的社會變革,他越來越以獨裁鐵腕治理國家,禁止工會和新聞自由,鎮壓反對派和異見者,通過人民革命法庭懲辦貪官污吏、反革命分子和懶惰怠工。他推崇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古巴式革命。

桑卡拉的自力更生的非洲革命得到布基納法索大部分貧困百姓的擁護,但觸犯了人數雖少但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中產階級、傳統領袖和前宗主國法國及盟友科特迪瓦的利益。1987年10月15日,桑卡拉在政變交火中殞命。[1]

投身軍旅

1968年,19歲的桑卡拉投身軍旅,先後就讀於瓦加杜古預備軍事學校、卡焦戈軍事學院、喀麥隆雅溫得聯合軍事學院軍官訓練班。

1970——1972年在馬達加斯加安齊拉貝軍事學院學習,並以優異成績榮獲軍官軍銜。在馬達加斯加學習期間,他親眼目睹了1971年人民起義和1972年菲利貝爾·齊拉納納政府倒台,他還閱讀了卡爾·馬克思列寧的著作,這些都對他的政治觀點和激進革命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72年回國後在駐瓦加杜古南邊的波城傘兵突擊隊任指揮官,之後又赴法國空降兵學校學習。

1974年上沃爾特與馬里兩國軍隊在有爭議的蘇姆沼澤地區發生」閃電戰「時,他因作戰勇敢和作風廉潔贏得讚譽,被稱為上沃爾特的英雄。1976年任駐波城傘兵突擊隊司令,晉升為上尉。同年赴摩洛哥拉巴特傘兵中心受訓。在摩洛哥,桑卡拉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激進的年輕軍官,包括布萊斯·孔波雷、亨利·宗戈、讓-巴蒂斯特·布卡里·林加尼進行了串聯。

紅色上尉

1980年11月,賽耶·澤博上校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拉米扎納政權後,托馬斯·桑卡拉於1981年9月進入政界,任賽耶·澤博軍政府新聞國務秘書。在賽耶·澤博統治期間,桑卡拉與孔波雷、宗戈、林加尼等人秘密結成」共產主義軍官團「,開始參與政治活動。在職期間,桑卡拉牢牢控制國家電視台大權,通過「直播」使電視成為真正的宣傳工具,這在當時幾乎被認為是非洲的創舉。後來,桑卡拉因宣揚新聞自由而與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澤博發生分歧。1982年4月23日,他在瓦加杜古舉行的非洲國家負責電影工作的部長會議上講話,表露出他與澤博政權的分歧。他說:「禁止人民說話的人該倒霉了」,「沒有言論自由,就沒有電影,也就談不上自由」。這番言辭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被視為為政治自由化鳴鑼開道。同年5月,托馬斯·桑卡拉被迫辭職,接着被逮捕和禁閉兩個月,後被送到西北部的德杜古軍營,開始過半流放生活。從此,桑卡拉與澤博軍政權徹底決裂。

1982年11月7日,托馬斯·桑卡拉與少校軍醫讓-巴蒂斯特·韋德拉奧果聯合發動軍事政變,他們率領一批傘兵,喬裝成足球運動員,把衝鋒鎗藏在大旅行包中,神出鬼沒地潛入首都瓦加杜古,包圍了總統府、國家電台、憲兵隊駐地。最後,在幾乎未遇抵抗的情況下,推翻賽耶·澤博軍政府,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最高國家權力和決策機構「拯救人民臨時委員會」。1983年1月10日,托馬斯·桑卡拉被任命為政府總理。面目清秀、年方33歲的桑卡拉上尉在全國軍民中深孚眾望,多年的軍事理論教育和戎馬生涯把他造就成一名赫赫有名的指揮官,此時,他已登上了國家政治舞台的中心。

1983年起,托馬斯·桑卡拉因主張對私營經濟實行國有化以及同利比亞建立更密切關係等與國家元首巴蒂斯特·韋德拉奧果政見分歧日漸加深。韋德拉奧果推行比較務實和溫和的政策。而桑卡拉則更為激進,他利用其勢力和影響,對內力主「徹底改造上沃爾特」,堅決打擊傳統勢力、老政客和剝削者,走「進步」道路;對外強調擺脫新殖民主義控制,主動向一些「進步國家」靠攏,發展關係。隨着時間的推移,兩派政見的分歧和矛盾逐漸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1983年4月,桑卡拉未經韋德拉奧果同意邀請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訪問上沃爾特,使韋德拉奧果強烈不滿。1983年5月17日,巴蒂斯特·韋德拉奧果發動「宮廷政變」,將桑卡拉逮捕並解除其總理職務,結果激起桑派勢力的強烈反彈,雙方幾乎兵戎相見。同年6月中旬,桑卡拉獲釋。

八四革命

1983年8月4日,托馬斯·桑卡拉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巴蒂斯特·韋德拉奧果政權,史稱「八四」革命。8月4日深夜,前總理托馬斯·桑卡拉上尉、救委會常設書記處總書記讓-巴蒂斯特·布卡里·林加尼少校等人在精心策劃後,領導駐波城傘兵突擊隊和瓦加杜古部分準軍事部隊發動武裝政變,在瓦加杜古市中心、南郊,尤其在總統府、電台大樓、警察總部和一些街巷與忠於韋德拉奧果政權的部隊展開激戰。政變部隊控制電台後,桑卡拉在電台宣布,推翻了韋德拉奧果「傀儡政權」,成立了以桑卡拉為首的全國革命委員會(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並控制了局勢。全國革命委員會要求全國各地成立它的基層機構,以便參加偉大的愛國鬥爭和阻止國內外敵人危害上沃爾特人民。8月5日凌晨,敵對雙方停火,政變部隊控制了前國家元首韋德拉奧果的住所、總統府、警察總部、郵電總局及瓦加杜古合成團駐地。戰鬥造成13人死亡、約15人受傷(包括6名法國僑民)。

這一天適逢上沃爾特獨立23周年,全國革命委員會宣布:按照慣例,全國放假一天,以使全國人民支持革命。瓦加杜古居民歡天喜地地慶祝節日。桑卡拉看望了被軟禁在家中的讓-巴蒂斯特·韋德拉奧果。桑卡拉說,韋德拉奧果呆在家中,由士兵「守衛」,為的是保證安全。他還說,新政權對「救委會的重要人物未採取任何特別措施」。他指示前政府各部秘書長在新政府組成以前,負責處理日常工作。

桑卡拉的政變得到了人民的廣泛支持,首都瓦加杜古、第二大城市博博-迪烏拉索和瓦希古亞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遊行者大多為青年,他們高呼「革命萬歲!」、「桑卡拉萬歲!」、「打倒帝國主義!」、「桑卡拉!」、「桑卡拉!」等口號。1983年8月8日,托馬斯·桑卡拉解散了前政府,會見了各部文職人員,要求他們在新內閣組成之前繼續工作,但不得作出重要決定。同日,桑卡拉的反對派——武裝部隊原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總書記約里安·加布里埃爾·索梅上校和德杜古傘兵突擊隊司令菲德爾·蓋布雷少校被逮捕,後軟禁在瓦加杜古城一所別墅內。9日深夜,新政權挫敗了一起未遂反政變,被軟禁的加布里埃爾·索梅和菲德爾·蓋布雷企圖逃跑被衛兵擊斃。

事實上,新政權尚未完全、牢固地控制全國軍隊和局勢。托馬斯·桑卡拉下令改編武裝部隊,成立「全國武裝部隊最高指揮部」,取代「全國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任命讓·巴蒂斯特·布卡里·林加尼為負責人,組建第四、第五兵團,分別駐防在法達恩古馬和與加納共同邊界附近,還把共和國衛隊改編為「革命國民衛隊」,及時任命了新領導人,掌握和控制了軍隊。桑卡拉表示,上沃爾特要調整同前宗主國法國的關係;上沃爾特不接受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支配。他透露,將改組武裝部隊,清洗其中的「反革命分子」。

桑卡拉稱這起政變是一場「人民民主革命」,是在上沃爾特建設一個自由、獨立、公正和繁榮社會的開端。因而這起軍事政變亦稱「八四」革命。「八四」革命有着深刻的國內雙重背景,其中托馬斯·桑卡拉與巴蒂斯特·韋德拉奧果兩派發展到勢不兩立是釀成政變的直接原因。1983年「五一七」事件後,利比亞駐上沃爾特外交官鼓動桑卡拉的支持者到加納接受利比亞的援助。利比亞在乍得設立「上沃爾特革命之聲」電台,號召上沃爾特人民推翻韋德拉奧果政權。政變成功後,桑卡拉立即給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打電話通報有關情況,受到卡扎菲的稱讚。卡扎菲主動派飛機向桑卡拉政變當局運送武器裝備。

國家元首

1983年「八四」革命後,托馬斯·桑卡拉任全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和國家元首,1983年8月24日,新政府成立,桑卡拉任政府首腦兼內政和安全部長。新政府成員中有15名文官、5名軍人,平均年齡約30歲。1984年8月3日,桑卡拉宣布將殖民時期沿用至今的原國名「上沃爾特」改為」布基納法索「(即」尊嚴的土地「),布基納法索民主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同年9月改組政府後任全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共和國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985年當選為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首腦會議主席。

1984年11月正式訪問中國。

托馬斯·桑卡拉執政後明確表示:布基納法索進行的是一場「人民民主革命」,「這場革命視資產階級為對象,以工農大眾為動力」。他把「為人民服務」定為全國革命委員會的座右銘。桑卡拉說:「我們在布基納法索的革命是對整個人類歷史上革命經驗的一次總結。我們希望成為世界革命的繼承者,為第三世界人民的解放而鬥爭。我們從美國革命中吸取經驗教訓,法國大革命告訴我們人的權利,偉大的十月革命帶來了無產階級的勝利並使實現正義的巴黎公社的夢想成為可能。」

托馬斯·桑卡拉認為自己的革命思想的源泉來自古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和切·格瓦拉和加納革命領袖傑里·約翰·羅林斯的樣板。他大力倡導「人民民主革命」,革命思想的核心是反帝國主義

內政外交

托馬斯·桑卡拉的國內政策主要集中在反腐敗鬥爭、推廣植樹造林、消除饑荒、發展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提出發展「獨立、自主」的民族經濟方針。桑卡拉經常發表演講,抨擊許多不合理現象,並憤慨地指出:「官員的孩子稍患感冒便可免費去巴黎治病,而農民卻連一瓶最普通的藥都買不起」,「這種現象再也不能下去了!」桑卡拉下令成立各級人民革命法庭,嚴懲貪官污吏,沒收前政權頭面人物的財產歸人民所有;桑卡拉最早提出了構築「綠色長城」的設想,即在撒哈拉沙漠南面建立一個橫跨非洲東西海岸的綠化帶,以阻隔沙漠的吞噬。1983年至1987年執政期間,他帶領國家與沙漠化不懈抗爭。非洲聯盟於2005年7月決定採納這個「綠色長城」項目。

托馬斯·桑卡拉還主張進行土地改革,通過重新分配封建地主的土地給農民以平均地權,中止農村人頭稅和土地租金,增加糧食產量,小麥產量從每公頃1700公斤增至3800公斤,基本實現糧食自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嚴格控制生活必需品和醫藥價格。將開展全國性掃盲運動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促進公共健康,為250萬兒童免費接種預防腦膜炎、黃熱病和麻疹的疫苗;他還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公路和鐵路建設計劃,以「配合國家一體化」;桑卡拉還提出在地方每一個村子建一個診所和建設超過350所社區學校。

政府限制和削弱部落酋長的許多傳統權力,如他們有權接受貢賦獻納和為他們進行義務勞動。桑卡拉仿效古巴模式,建立各級保衛革命委員會,形成群眾性政治軍事組織。桑卡拉政府還發起了一種以「為全國人民服務」的徵兵形式。兩者都是制衡軍隊的力量。

桑卡拉還倡導婦女解放和發展民族文化。他說:「革命和婦女解放是一體的。我們不認為婦女的解放是出於一種慈善行為或人類的同情心使然。這是革命勝利的一個基本要件,女性撐起了天空的另一半。」提高婦女地位是桑卡拉的一項明確目標,他的政府機構中有大量的女性公職人員,這在西非是前所未有的進步政策。政府明令禁止女性割禮,廢除強迫婚姻和一夫多妻制,鼓勵婦女外出工作和接受教育。桑卡拉也積極促進人口控制,並號召丈夫去市場和做飯,以體驗婦女生活的辛勞。此外,桑卡拉還是第一位任命婦女擔任內閣重要職務的非洲領導人,並積極招募女性入伍參軍。

桑卡拉政府也是非洲國家政府中第一個公開承認艾滋病疫情是非洲的嚴重威脅。

在對外政策方面,托馬斯·桑卡拉奉行不結盟和睦鄰友好的政策,強烈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外部勢力插手非洲事務,主張加強區域性合作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但他堅決拒絕帶有束縛性的國際援助,他說:「他們餵你,就會控制你。」桑卡拉在非洲統一組織等國際講壇上大聲疾呼反對新殖民主義通過貿易和金融對西非的滲透。他呼籲非洲國家結成統一戰線拒絕償還外債。他認為,窮人和被剝削者沒有還錢給富人和受剝削的義務。

政變而亡

1987年10月15日,布基納法索總統府國務部長兼司法部長、第五軍區司令布萊斯·孔波雷、國務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讓-巴蒂斯特·林加尼、經濟發展部長亨利·宗戈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桑卡拉政權,托馬斯·桑卡拉總統在政變交火中身亡,年僅38歲,葬於瓦加杜古市郊的達格諾昂公墓。桑卡拉死後,他的遺孀帶着孩子流亡國外。而孔波雷在奪權後,幾乎全盤推翻了桑卡拉的既定國策,重新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以獲取援助資金恢復「破敗」的經濟。

關於托馬斯·桑卡拉的真正死因一直存在爭議。孔波雷將桑卡拉的被殺描述為「意外事故」,但是這種說法沒有多少人相信。桑卡拉總統的遺孀馬麗亞姆·桑卡拉一直在呼籲對孔波雷總統進行調查,直到2006年4月,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仍在對布基納法索政府不能正確解釋桑卡拉的死因表示譴責。2007年10月15日,托馬斯·桑卡拉遇害二十周年之際,在布基納法索、馬里、塞內加爾、尼日爾、坦桑尼亞、布隆迪、法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地均舉行了紀念儀式和活動。

人物作品

托馬斯·桑卡拉主要著作有《托馬斯·桑卡拉論:布基納法索革命,1983—1987》、《我們是世界革命的繼承者:布基納法索革命1983-87演講集》、《婦女解放和非洲自由的鬥爭》。

人物榮譽

托馬斯·桑卡拉曾榮獲古巴「何塞·馬蒂」勳章(1984年)。

人物評價

桑卡拉出任總統時不到34歲,去世時還不到38歲,他短暫的政治生涯留下了令人敬佩的事跡。他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堅定不移地支持非洲和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滿懷希望尋求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他決心要在布基納法索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但20世紀80年代中非洲相當困難的經濟形勢使他不得不首先為擺脫經濟困難而奮鬥。

他為國家的極端貧窮落後和人民的疾苦焦慮,為布基納法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生活清貧、為政清廉,因而被人們稱頌為世界上最清廉的總統。這是對他短暫而充滿戰鬥激情的一生的最高評價。

視頻

托馬斯·桑卡拉 相關視頻

burkinabe bounty 布基納法索的生態農業
布基納法索總統卡博雷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