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擴大再生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擴大再生產

擴大再生產,是指在擴大規模上進行的再生產過程。其基礎是剩餘價值中的一部分用於生產性積累。擴大再生產可以分為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和內含型擴大再生產兩種。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是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內含式的擴大再生產是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擴大再生產 [1]

外文名稱 Expanded reproduction

寓意 生產規模比原來擴大的再生產

相對概念 簡單再生產 [2]

屬性 發展模式

多餘的部分 用於擴大生產的規模

舉例

例如,一個皮鞋生產商,如果每年都用同樣多的工具、設備、原材料和勞動力,生產同樣多的皮鞋,這就是簡單再生產;如果他在第二年增加了工具、設備、原材料,也多僱傭了勞動力,生產的皮鞋也大大增加,這就是擴大再生產。

任何一個社會,要想取得發展,都必須採用擴大再生產的方法。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生產無論怎麼樣擴大,總是以原有規模為基礎和出發點,只有在完成簡單再生產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擴大再生產。所以,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和基礎,而擴大再生產則是簡單再生產的繼續和發展。

類型

分類

雖然所有的生產都是從簡單再生產開始的,但擴大再生產往往成為所有生產過程的主要特徵。一般說來,擴大再生產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和內含式的擴大再生產。

外延式

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是通過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如上例中我們所舉的皮鞋生產商,如果他在生產技術、工藝水平、生產流程都不變的情況下,僅僅是靠增加工具、設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形成的擴大再生產,就是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

內含式

內含式的擴大再生產是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實現的擴大再生產。就是在廠房、機器設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數量不增加的情況下,主要是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管理、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等方法,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

在現實生活中,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同內含式的擴大再生產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很難把它們兩者完全獨立開來。比如採用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產時,隨着進行新的投資而增加機器、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規模時,往往伴隨着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在採用內含式的擴大再生產而進行技術改進或更新機器設備時,同樣需要增加新的投資,並或多或少伴隨着數量規模的擴大。

但需要我們明確的一點是,隨着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隨着可持續發展戰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採用,內含式的擴大再生產在整個社會再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並將會成為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方式。

社會再生產,不論是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就其內容來說,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又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一方面,再生產必須生產出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用來補償或增加已經消耗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任何生產又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形式,都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下進行的,隨着生產的不斷更新和重複,這種關係也不斷地被再生產出來。

所以,任何社會的再生產都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條件

(1)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有兩個:

第一,Ⅰ(v + m)> Ⅱc .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價值與剩餘價值之和,必須大於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價值,為擴大再生產提供可追加的生產資料。

第二,Ⅱ(c + m-m/x)>Ⅰ(v + m/x)。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與用於積累的剩餘價值之和,必須大於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為擴大再生產提供可追加的消費資料。

(2)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有三個:

第一,第一部類原有可變資本的價值、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與本部類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三者之和,必須等於第二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與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Ⅰ(v + Δv + m/x) = Ⅱ(c + Δc)

第二,第一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原有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Ⅰ(c + v + m)=Ⅰ(c + Δc)+ Ⅱ(c + Δc)

第三,第二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必須等於兩大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以及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用公式表示為:

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在這三個實現條件中,第一個條件是基本條件,第二條件和第三個條件則是由第一個條件派生而來的。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三個實現條件共同表明了保持兩大部類適當比例關係的重要性。

原理解讀

擴大再生產實際上有一個積累的前提,即:I(V+M)>IIC。這個前提來自剩餘價值。如果設供資本家消費的剩餘價值為A(筆者是學習列昂節夫的著作入門的),用於資本化的剩餘價值為B,則可以得到:

第一,和簡單再生產類似,第一部類應該用自己的可變資本V與第二部類進行交換(當然這裡的可變資本V表現為原先的可變資本加上積累後的與可變資本結合的剩餘價值部分BV)。並且,第一部類中的A正表現為生產資料的形式。所以,A必須參與這個交換。

再來考察第二部類的生產,就可以得到:新的參與再生產流程的成分是與不變資本C結合的剩餘價值積累部分BC。為了使交換無障礙的進行,他們的數量必須相等。所以實現擴大再生產的第一個條件是:I(V+A+BV)=II(C+BC)。

第二,社會生產資料的一切形式,來源於第一部類生產出的總生產資料。所以第一部類生產的價值總額等於第一、第二部類生產的全部不變資本及其附加的部分。公式化形式如下:I(C+V+M)=I(C+BC)+II(C+BC)。

第三,一切社會消費品來自於第二部類生產的生活資料。因此與上類似,第二部類生產的價值總額應等於第一、二部類資本家的消費和可變資本V的總額。也就是說,II(C+V+M)=I(A+V+BV)+II(A+V+BV)。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