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愜意覓晚晴(許建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承天愜意覓晚晴》是中國當代作家許建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承天愜意覓晚晴
伴着《晨》曲:窗外的綠葉,嘰喳的鳥鳴聲,喚醒沉靜的拂曉。初升的陽光],映入陽台,點燃心中的熱度。習習涼風,送來夏之爽,見證每一個清晨,飄逸流轉的思緒。指尖流淌的韻律,輕輕撥動,文字的音符,迎接每一縷盛開的光華。一時詩意、禪意大涌。
素來獨愛承天寺之隱於鬧市,清淨恬淡,更景仰寺內高僧弘一大師高風亮節。適逢大師圓具百年,於是一行三人,清晨驅車前往膜拜。
品嘗西街傳統小吃美食肉粽、面線糊,徒步經過鐘樓,時鐘已停擺,時光亦停頓。三人遊蕩八閩第一狀元街。拐入南俊街,自開閩三王祠,由西門入承天寺。
周末午後的泉南佛國,一如既往幽靜怡然。山門豎匾高懸「月台」二字。壁柱刻弘一法師題聯:「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南面照牆上,大師手跡「南無阿彌陀佛」「升無上道得正法流」「善悟無礙,永得大安」禪悟連篇。賞一徑「月台倒影」「榕不過牆」,感一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心境隨之平和。
刺桐城崇陽門外東南南俊街,五代時節度使留以效之南園,踞地50畝,氣勢磅礴,金碧輝煌,五進式庭院構造,壯觀堪比宮殿。穿越其長約300米中軸線,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東西兩側密布東建禪堂、祖堂、觀音閣、藏經閣、龍王殿、三王祠。
天王殿前,一朵白蓮羞澀綻開,「榕不過牆」「獅子吐煙」「梅石生香」「蜘蛛結綱」,美景雲集;彌勒殿前,「塔無禽棲」「蠅不朝天」。小徑竹林,鴿子掠脊,巨榕守殿,燭煙縷縷。一位老嫗,獨坐長廊,老尼入定。
大雄寶殿歇山頂重檐五開間,雄偉莊嚴。三世佛、迦葉、阿難、護法諸天、十八羅漢、四大菩薩及開山祖師,妙法莊嚴。堂內隋朝銅鑄阿彌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噸多,國內罕見,乃承天寺的鎮寺之寶。法堂兩旁壁畫彩繪,佛意禪香。
東臨觀音閣,沐浴着朝陽,龍藏井相擁相對,老者悠閒談笑中,鴿子與單雞結群繞。不遠處知了在樹上歡叫,仿佛按捺不住寂寞。放生池塘,巨龜駝一眾小龜,享受晨陽朝霞。別院齋堂,素食者稀,米粉淡湯,清心寡欲;鎂光模特,垂頭羞澀,誦經鍾啟,金剛唱響;管弦抑揚,清風徐來,牆外不時傳來機鳴聲,寧靜與喧囂在此佛門淨地忘情交匯……
史料載:泉州承天寺,又稱月台寺。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由南園改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1985年重修,得以再續輝煌。
午後依舊流連在這輝煌的建築群中,聆聽佛音裊裊、南音頓挫;於喧囂的塵世中停駐歇腳,享受片刻的平靜安寧。回憶大學時期,古寺重光,法師開壇誦經供應素齋,一席難尋的壯觀場面。心中更嚮往平日裡淡定、超凡脫俗的那一方承天聖地。
轉眼來到「月台別院」,思緒不禁回到風雨飄搖的民國時期。
1928年後,弘一大師三度來閩,雲遊四方,常居閩南,最常住錫弘法之地承天寺,僧籍亦落戶於此。
抗戰時期,法師在承天寺養正院講經,慷慨激昂寫下橫批:「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名句,愛國之心溢於言表。
1933年6月下旬(農曆癸酉年,民國廿二年),大師第三次蒞臨常住泉州。其間數次小住承天寺,於佛前焚化《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願文》,整理藏經,並題寫「藏經閣」篆字匾額。
1935年11月(農曆乙亥年,民國廿四年)冬季戒期,應性願、轉塵法師懇請,大師連續三天露天宣講《律學要略》。暇余,修訂《藕益大師年譜》稿。
1938年初冬(農曆戊寅年,民國廿七年),大師住錫月台別院,講經弘法,題字結緣,印經贈眾。次年1月4日,大師繼續在養正院講演,述《最後的懺悔》:「近來再到泉州,雖然時常起一種恐懼厭離的心,但是仍不免向這一條名聞利養的路上前進。可是近來也有件可慶幸的事,因為我近來得到永春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後不可常常宴會,要養靜用功……洋洋千言的一封信……我看到他這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謝絕宴會,雖然得罪了別人,也不管他……」一代宗師,常懷自律自責之心,傳奇一生,修行不止,真「半生俗世半生僧,一路律宗一路修」也。
1942年10月13日晚八時(農曆壬午年,民國三十一年),一代弘一大師「悲欣交集」,圓寂小山叢林晚晴室。15日下午三時,引龕往承天寺安座,20日晚七時於承天寺舉行荼毗。
此時「雲暮山鸚」,殘陽如血。養正院前,長亭外,「弘一法師化身地」石刻邊,我合掌虔誠致敬心中的聖僧,感悟其博大精深,心中久久難於平靜……
承天愜意覓晚晴,月台修行終無悔。[1]
作者簡介
許建軍,男,籍貫:福建南安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