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把創作的「觸鬚」深入到生活中去(張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把創作的「觸鬚」深入到生活中去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把創作的「觸鬚」深入到生活中去》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把創作的「觸鬚」深入到生活中去

螞蟻或類似螞蟻的小昆蟲頭上都長着兩根毛髮,這就是它們用來搜集、探測、傳遞、交流信息的工具——觸鬚。它們用觸鬚探尋道路,尋找食物,呼叫夥伴,獲取情報,交流信息。沒有這兩根觸鬚它們就寸步難行。

一個作家,無論你寫詩歌、寫散文、寫小說還是寫報告文學、寫新聞報道等,都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沒有生活就沒有創作。我不記得是哪部文學作品曾經描述一個作家從家裡走出來,來到大街上面對過往的人群,就像秋蟲一樣悲涼的呼籲:「請給我一個情節吧。」其實,這個作家也太書呆子氣了。完全不用這樣。你只要把創作的觸鬚深入到生活中去就能獲得情節。

在平陰創作空間最大的要數平陰縣作協主席著名作家展恩華——展先生了。他把創作的觸鬚深入山水,他的足跡就遍及平陰大地,他把平陰的山水寫活了。他把創作的觸鬚深入企業、深入農村。他寫平陰瑪鋼廠,平陰阿膠廠,平陰山水集團,貝斯特玫瑰廠,平陰的酒廠——龍泉酒業,和聖宴酒;孝直村,東關村等等。都寫成了典型,供平陰的幹部群眾學習效仿。一個年輕人回到家鄉辦起了企業,安排多人就業,致使家鄉許多家庭都有了收入,這能說不是受了企業文化的影響嗎?現在是太平盛世崇聖尚賢,他把創作的觸鬚深入歷史。我記得幾年前他就寫了100多位歷史名人了,現在恐怕得有1000多位了。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他深諳此道,也可以說作為一個作家責任使然,真是用心良苦。最近他創作的于慎行、張自慎、程昱、孟一脈、侯鉞等。每一個人物在網絡平台一發表,當天就有幾百個人閱讀。這些精神食糧,不知滋養了多少人。讀者、聞者皆受其益。它們就像一汪汪清冽甘甜的泉水,無時無刻不在滋潤着平陰人民的心田。當一位老人突然跌倒,一個年輕人過去攙扶起他來送往醫院的時候,誰人敢說不是受了優秀文化的薰陶呢?

平陰著名作家翟恆民——翟先生,他是從基層提拔起來老幹部。他對家鄉的熱愛無人能比。他愛家鄉的人、愛家鄉的山、愛家鄉的水、愛家鄉的沃野、愛家鄉的物產、愛家鄉的風土人情等。他把創作的觸鬚深入到家鄉,先後創作了兩部描寫家鄉的書籍,其中《湖溪沉月》的書名就是他以家鄉被列為平陰八景之一的一處景點命名的。《湖溪沉月》正如展恩華先生在序中說的一樣:「《湖溪沉月》一書,是文學也是歷史。它以文學之美,彰山水之麗;以歷史之深,顯文化之重。尤其是'以史料復原歷史,以歷史關照當下,以當下昭示未來』的用意,更體現出翟先生的良苦用心。」這句話很短,但卻把《湖溪沉月》這部書編輯、出版、發行的巨大意義畫龍點睛的說出來了。

平陰縣著名作家尹燕忠——尹先生,他是靠自學成才從農里走出來的作家,由於他把生活觸鬚深入生活,把握時代命脈,所以他的作品很有影響力。年輕時他以一篇《知情雪夜接豬娃》的故事一舉成名。改革開放以後,他把創作的觸鬚深入發家致富,創作了《小驢車換成大汽車》歌頌運輸戶的巨大變化。引導農民解放思想,大幹快上。現在生活富餘了,道德滑坡,他又把創作的觸鬚指向了人情冷暖,作品多是隱惡揚善。他筆下的「三里灣」是一個村莊,可能就是他祖輩居住的讓莊鋪村。但是他將附近幾個村子的孬人、壞蛋、惡霸,好人、賢人、聖人凝聚在筆下,進行批評、表揚。保障了社會輿論的正常導向,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平陰著名詩人王冠先、陰中元、段紅衛、韓軍等,無不都是把創作的觸鬚深入生活,才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王冠先——王先生退休後致力於散文和古典誓詞的創作。先後發表散文30多篇,編寫專著五部;古典詩詞在《中華詩詞》《中華詞賦》等國刊發表10餘篇,在40多家省詩詞刊物發表500餘首。並出版散文集《感悟人生》一本,詩集《人間正道》《風雨彩虹》兩本。陰中元——尹先生已出版了《拳石集》《履印集》詩集兩本。尹先生的詩,以個人經歷為主線,反映的卻是社會的變遷,人民的喜怒哀樂。段紅衛——段先生創作的《石門二首》和散文石門簡介挖掘了歷史典籍,配上了插圖和音樂,受到很多人稱讚。他不斷在省市報刊和網絡平台上發表作品。韓軍——韓先生,作品多是個人體會和感悟。以訪友、待友較多。在他的筆下,寧靜的夜晚,明朗的月光,農家小院,回家路上等都在他的筆下生輝。綜上所述,以上各位詩人都把創作的觸鬚深入到生活中去,因而創作十分豐富,深受讀者歡迎。有效的證明了生活,只有生活才是創作的寶貴資源

一個作家把你創作的觸鬚深入到你接觸人群中,仔細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慣,聆聽他們的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體貼他們的疾苦,傾聽他們的故事,就能獲得豐富的創作資源。作家憋在家裡閉門造車,就寫不出好文章來。有的故事講述者就帶了他的觀點,你只要稍微進行加工,變成反映正能量的就成了。我寫的散文、小說都是聽來的,親身經歷的很少。比如《棍子勸架》就是我早晨散步時,在廣場上聽別人講的他老家鄰居發生的故事。這正是:

作家觸鬚入民間,

獲取創作新資源。

了解人民冷和暖,

按鍵方出壯麗篇![1]

作者簡介

張強,平陰縣安城鎮退休教師,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