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報喜雀(學名:Cissa chinensis)又稱報喜鳥。中型鳥類,共有5個亞種。
體長36-38厘米。尾長,嘴、腳紅色。通體羽色主要為草綠色,
寬闊的黑色貫眼紋向後延伸到後頸,在綠色的頭側極為醒目。
兩翅栗紅色,內側飛羽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尖端。尾綠色,具黑色次端帶斑和白色尖端。
性隱蔽,以小家族群棲於原始林及過伐林和次生林高大的喬木中,
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常聞其聲但不見其身。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南部、東南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集成3-5隻的小群。叫聲粗獷、洪亮,較為嘈雜。
食性:主要以鱗翅目、膜翅目、甲蟲、蝗蟲等昆蟲為食,
也吃小型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樹上,也在地上和灌木上覓食。
叫聲:粗獷、洪亮,較為嘈雜。
一連串尖厲刺耳的哨音keep keep keep,緊接以粗啞的chuck聲。
也作粗重的似長號的叫聲、快速的吱吱嘎嘎及模仿其他種類的叫聲。似短尾綠鵲叫聲但尖厲而少哀婉。
外形特徵
報喜雀的整個頭和頸草綠色,頭頂有長的羽冠,
垂伏於頭上、草綠色,從額基和眼先起有一寬的黑帶貫穿兩眼,
並向後延伸到後枕相連。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餘上體綠色。
尾亦為綠色,中央尾羽具白色尖端,其他尾羽具寬闊的黑色亞端帶斑和白色尖端。
翅小覆羽綠色,其餘翅上覆羽栗紅色。飛羽外翈栗紅色,
內翈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和白色尖端。
虹膜血紅色,嘴、腳紅色,爪角紅色。與短尾綠鵲的區別在尾較長,頭頂多黃色,三級飛羽羽端黑色。
藍綠鵲與短尾綠鵲區別辨識
報喜雀,三級飛羽羽端黑色
短尾綠鵲,三級飛羽羽端無黑色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內,
也出現於落葉闊葉林、次生林、竹林、橡樹林和開闊的林緣灌叢地帶,有時也出現於農田地邊樹上。
繁殖方式
報喜雀繁殖期4-7月。通常置巢於樹上或高的灌木上,
也在竹叢上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枯枝、枯草莖、草葉、根、竹葉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的草根。
每窩產卵3-7枚,多為4-5枚,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紅色,大小為 30.2mm×22.9mm。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雲南西部盈江、滄源、南部西雙版納、綠春,以及雲南東南部、廣西、西藏墨脫和昌都地區西南部。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坡、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
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