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抱守質樸,感受現代(曾令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抱守質樸,感受現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抱守質樸,感受現代》中國當代作家曾令琪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抱守質樸,感受現代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特色辦學令人矚目

PART-01 

當坐車駛進攀枝花市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大門的時候,我不禁驚嘆於那一堵高高的綠牆了。我的心頭為之一震:這所朝氣勃勃的學校,應該有自己的辦學特色。進一步的座談、採訪之後,我更為思源實驗學校的辦學特色而感動與感嘆了。     一、校長問好,心情舒暢 

思源實驗學校的前身是仁和鎮中心校。後來,在香港言愛基金會捐贈1千萬元的情況下,仁和區政府籌措資金1.6億元,將學校搬遷到現址進行整體新建。經過幾年的辛苦修建,2018年8月,一所占地77.3畝、全新的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矗立在攀枝花市仁和區。

創校伊始,學校即將自身定位為農村中小學,定性為農村九年一貫寄宿制學校,目標是仁和區乃至攀枝花市優質義務教育學校。為此,學校定下了「飲水思源,感恩奮進」的校訓。引導、教育師生,思學校創建之源,思新生活幸福之源,從而感恩奮發,努力工作,刻苦學習,爭先創優,為學校贏得榮譽。學校為每個年級建起一個學生家長微信群,由校長親自擔任群主,負責與家長的溝通。這樣,既方便了教育、教學的管理,更方便了學校領導和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家長的需求,從而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校長堅持住校,堅持每天一早到校門口迎接到校的學生。短短几年間,思源實驗學校從建校時候的900餘名學生,發展到現在的2440餘名學生,共有小學6個年級、中學1個年級共計班級52個。中低年級的小學生和部分高年級小學生、初中生,是走讀生。思源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羅勇先生,除了出差的少許時間,只要在校,每天一早學生進校的時間,他都會提前來到學校門口,親自迎接學生。「同學們好!」「同學好!」一聲聲和藹、親切的問候,得到的是學生一聲聲童稚、清脆的回應:「老師好!」「校長好!」

  我問羅勇先生,這樣的舉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羅先生回答:「從1994年開始的。」那時,他在另外一所中學任教,後來擔任德育處主任。雖然他的家離學校很近,但他仍然堅持住校,堅持每天早起,堅持到校門口迎接學生、問候學生,這樣的「堅持」至今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如一日,習慣也就成了自然。看似簡單的一個行為,要堅持三十年,實非易事。如果沒有對教育、教學的熱愛,沒有對學生的熱愛,誰能堅持下來呢?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三樂也。」在羅勇校長分享他的暖心感受的時候,我的心裡也不覺泛起了一絲絲的暖意。      二、五育並舉,全面發展       目前,思源實驗學校在校學生中,有民族學生600餘人,占四分之一;農村學生和進城務工子女近2000人,占比80%。作為農村中小學,思源學校有自己區位的不足。在紅塵喧囂、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教育界足以服眾的學校,那就得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才行。為此,學校定下了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的方針。其中,尤其重視藝體教育

攀枝花市教育界都知道,仁和區,的學生家長特別重視孩子的藝、體育教育。針對這種情況,思源實驗學校大力宣傳人和人才的區別,大力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提倡學生參加各種藝術、體育的課外興趣小組。

在思源實驗學校,師生們耳熟能詳學校的「每日修煉四部曲」,那就是——早跑,晨讀,午唱,暮省。創校6年來,學校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越來越顯示出自己的特色。

像很多學校一樣,思源實驗學校也每年舉行一次田徑運動會。但與其他學校選出學生參加不同,思源實驗學校是師生全員參與,包括殘疾學生,也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參加一項或多項競技活動。這樣的運動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友愛,感受尊重感受到憑藉拼搏獲得優異成績的快樂。

知名作家走進思源實驗學校

思源實驗學校校長羅勇先生認為:「一所優秀的學校,就是要做到:樹正氣——因為校無正氣則邪惡生;立志氣——有志者,事竟成;培大氣——心胸開闊,才有格局;育靈氣——有才有藝,才有靈氣。」作為思源實驗學校的校風,這「四氣」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2019年,思源實驗學校引進了校外機構,為全校學生提供課後延時服務。學校緊緊抓住延時服務這個契機,針對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建立起各種興趣愛好社團,聲樂、美術、書法、器樂、語言表演、文學、武術、田徑、球類、射箭、動漫、科技創新、機器人等項目等先後80多個興趣愛好社團應運而生。每周兩次的社團活動,學生幾乎全員參加。學生的多餘精力得到有效釋放,不良情緒得到大大的緩解,課餘興趣與愛好得到延伸發展,很多同學還將興趣與愛好發展成為自己的特長,「靈氣」得以充分地展示。此項舉措,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學生家長的熱烈歡迎。

通過開展規則教育、法治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英雄人物和事跡教育、國情市情教育等活動樹立學校正氣,扶持學生志氣。通過開展青春期教育、積極心理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志願服務教育等培育學生大氣的心胸。通過開展藝術專場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園陽光體育節、校園單項體育賽事、挑戰吉尼斯等,讓孩子們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通過建立教職工籃球隊、健身操隊、合唱團、舞蹈隊、太極社團,讓老師們的身心得到放鬆,個性得到彰顯。

羅勇先生很自豪地告訴筆者:「我們學校的學生,每個人至少有兩門特長。」    三、耕作體驗,鍛煉成長

  作為「五育」中的重要一環,勞動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上面主要是德智體美,這裡還必須單獨說一說思源實驗學校的勞動教育。   在學校高達兩三層樓的「綠牆」側邊,臨道的牆上,是醒目的廣告畫:「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師生綜合實踐基地。」綠化帶立着巨大的黑體字標牌引人矚目:「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拾級而上,穿過一道門,是一片田土。我們去基地的時候,芒果樹上正掛滿了沉甸甸的芒果,稻田裡是剛插下不久的綠油油的秧苗。陪同的老師說,上面還有一些農作物,還有菜地。據了解,這是政府補充規劃10.8畝土地,作為學校勞動實踐基地。這為學校有計劃地開展勞動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川仁和思源實驗學校的實踐基地      我問陪同的老師:「為什麼要打造這一片基地呢?」老師說:「主要是要讓學生學習一些初步的農業知識,將課堂學習運用於農業生產的實踐。」是啊,因為生活條件好了,物質的極度豐盈,讓有些人不知稼穡之艱難。現在有一些學生,輕視體力勞動,不尊重體力勞動者,更難得將課堂學習與課餘勞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思源實驗學校分管學生社團的副校長彭露女士告訴我們:「因為有了豐富多彩的課餘社團活動,因為有了勞動教育基地的勞動實踐,很多學生有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這對孩子們的讀書、寫作的進步、性格的成長,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啊,陶行知、晏陽初等現當代著名平民教育家,他們幾十年的親身實踐,證明了勞動教育對於學生的重要性。      漫步在思源實驗學校整潔的校園,我們能感受到學校在現代化教育的進程中,既抱守質樸,堅守着傳統,也面向未來,播種着希望。我們為這所新興、新型的學校取得的不俗成就由衷地高興,更為2000餘名師生堅韌不拔的毅力而深深感動。[1]

作者簡介

曾令琪,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理事,四川省省直(紅星)作家協會校園文學專委會副主任,《大中華文學》雜誌總編,《中國農莊》雜誌執行總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