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指甲考(史傳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指甲考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指甲考》中國當代作家史傳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指甲考

提起指甲,印象中最深的仍是兒時夏日花壇里紅艷艷的指甲花。玩伴們爭相采了最濃艷的花瓣,放在石臼里搗爛,把紅的汁液塗在指甲上,待晾乾後女孩子們就到處炫耀起來。家中老太太則常在農曆六月初六這天用指甲草混上搗碎的明礬和蛋清,親手給家中小女孩染紅指甲,口中輕聲念着「六月六,采紅花,採回紅花染指甲…」。塗上顏色的指甲可以很美,我大抵是從那時開始知道的。後來再關注指甲便是大學練習吉他時,因指甲長了會按不下琴弦,所以常帶個指甲剪在琴包里。

直到2023年,機緣巧合,我成了山東女子學院的1名校醫。在多次接診被延長甲片損傷指甲的女生之後,又重新引起了我對於指甲的好奇與興趣。為什麼青春洋溢的少女們總喜歡把指甲留得長長的?為什麼年輕女人們寧願冒着受傷的風險也要把美甲進行到底?指甲到底何時成為了一種美的元素?再往深處探究,人的指甲除了生理功能,還有沒有其他特殊用途呢?千百年來人類的指甲又承載了什麼呢?如此說來,這指甲倒也有一番考究的必要。

當然作為醫生,我必須首先從醫學的角度做出適當的解釋。指甲在組織學上確有其特殊性,不同於人體其他組織,指甲是由特化的角蛋白組成的,這與頭髮的成分極相似。因為合成這類蛋白的部位非常固定,體量也相對較少,物以稀為貴,所以指甲被人們所重視就不足為奇了。古代小說中的定情信物常有青絲(頭髮),寓意「情思」,就是例證了。古往今來送指甲做信物的雖不多,但紅樓夢裡那猶如黛影的晴雯,在臨終前將自己「兩根蔥管一般」的長甲鉸斷,含淚送與賈寶玉,也就成為了一幕寄送相思的經典橋段。唐代女詩人晁采《子夜歌十八首》里的詩句則表現得更加直接,「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當攜手行」。可見唐代的開放程度真的不輸現代,令人驚訝。要知道,古代儒典極其看重身體的這些部分,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能鉸絲斷甲相送,必定情篤至深,已顧不得禮教的束縛了。看來指甲或是青絲,都寄託了不便言說的綿綿情意在其中,這就難怪少女們如此傾心髮飾與美甲,在情意懵懂之外,這其中隱含着的文化密碼,常為人所未察。

古典小說中對女性指甲之美進行描述時,常無外乎兩種情況,一則彰顯權貴顯達,另則表現艷麗風流。憑實而論,其中均有炫耀的成份,用現代的話講,應該叫做秀出個性,彰顯自我。

從現存慈禧太后的真實影像資料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她雙手無名指與小指均帶有護甲套,據稱甲長達到了七八寸,大約有20cm左右吧,這顯然是為了彰顯其不可僭越的高貴與權勢。況且大內之中女子的護甲均不可長於太后,這也是宮中不成文的規矩。另一部清宮大劇《甄嬛傳》里戴護甲套的後宮嬪妃更比比皆是了。我曾一時猜度,清朝後宮極有可能已存在美甲行業,甚至有技藝不凡的美甲師專工此業,大概她們就是現在美甲行業的先師鼻祖吧。畢竟從博物館裡看到的護指(即護甲套),其製作工藝之精緻,用料之考究令人驚詫,不難發現護指定製在當時已經發展成為了一項特殊的技藝了。護指之上常嵌有金、銀、玉、玳瑁、琺瑯等材料,且多有鏤雕、鏨花工藝,這些都是需要有技藝的能工巧匠才能完成的。

古代權勢之家或名門望族閨閣中的千金小姐們也多有蓄甲的習慣。因不操家務,不弄筆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且刺繡彈琴更需長甲相助,所以小姐們「指若削蔥根」者就不鮮見了。唐代詩人張祐《聽箏》詩云:「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過翠雲中」,這當中的玉筍紅即指染過的紅指甲。唐顧況《宜城放琴客歌》中也提到:「頭髻霎轡手爪長,善撫琴瑟有文章」 。雖然蓄甲撫琴的千金小姐十指不沾陽春水,但是總也會有偶感風寒的時候,把脈診察就實難避免。因古有男女授受不親的戒條,診脈之時須「手蓋素帕,唯露診脈三部」供醫生診察,方不失體統。由此可見,古代官宦之家的女性手指是不能隨便給人看的,這在倡導女性解放的今天看來,簡直就是嚴酷的禮教枷鎖。若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來,在女性手指或指甲當中,些許情慾的意味就不言自明了。

所謂「女為悅己者容」,這也是女性之所以會不遺餘力在指甲審美的道路上不斷開拓,精研不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自古文人墨客對於女性手指的欣賞就已頗多讚美之詞,最為經典且被人熟知的便是南宋詩人陸游的《釵頭鳳·紅酥手》,其中寫道「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這是古代詩人難得寫給原配夫人的思戀之詞,至今為人們吟誦。其中對於手指美感的特寫,也許只有詩人自己可以真切體會了。而那些多情公子寫給名樓艷妓的詞賦中,對於玉指的描述更是多得不可勝舉。由此可見,中國文化賦予了女性手指和指甲更多不可言說的隱秘。

不過在古代,戴護指其實也有許多講究,比如通常大拇指是不戴的,這跟現代女生戴甲片頗有不同。按照現代功能解剖學的理論,大拇指的功能占到手功能的40%,所以在古代大拇指上一般是沒有指套的。無獨有偶,喜歡在方寸之地上做文章的不僅古代中國,在古埃及文明中,染甲和蓄甲的傳統也歷經千年。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用散沫花葉榨出的紅色汁液以及昆蟲分泌液提煉的古銅色物質製作了指甲染料,她們把黑色和紅色指甲作為皇族的象徵,用以區分階層。我國漢朝出土古墓中發現的義甲也許是現代甲片的最早雛形,只不過那時的義甲大概還只有一個作用,就是撫箏,而今天姑娘們佩戴各式美甲則已經很少是因為彈琴了。

通常觀念中,染甲和蓄甲都應當是女性的專利,據國外統計,人一生平均將花費數百個小時修剪和繪製指甲,乍一看,這個數字確實驚人,但對於一個愛美的女士而言則很容易理解吧。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唐朝的壁畫當中,男人居然也做美甲,這就不得不讓現代人對大唐王朝的開放程度再次咋舌。有例為證,敦煌壁畫初唐第335窟北壁《維摩詰經變》中,文殊菩薩座下帝王前的大臣頭插羽毛,其中一人雙手指甲塗有黑色,有學者認為,這黑色最初應該是紅色,因為長期氧化,漸變成立黑色。所以引導時尚之風的明星們還應該多向唐朝去採風,以尋找更多新鮮的時尚元素了。

作為醫生,我還得再次回到醫學的角度來闡述,作為皮膚的衍生部分,指甲和皮膚角質層一樣,內部都是充滿了角蛋白絲的細胞。與皮膚不同的是這些螺旋形的角蛋白互相纏繞,中間還有二硫鍵連接,所以結構有點類似磚塊加了混凝土,因此指甲要比皮膚角質層更堅硬。但《道德經》說「剛者易折」,如果僅是堅硬,弄不好會出現「彩雲易散琉璃脆」的下場。可巧指甲里還含有一定的水分和脂質,這就兼具粘合潤滑的作用了,指甲也就有了韌性,所謂剛柔並濟了。說到這裡,就要提到美甲損傷的罪魁禍首——洗甲水和卸甲水了,這些人工合成的有機溶劑,均還有丙酮和酒精,這對指甲細胞間的脂質破壞很大,常導致指甲變脆易損。對於常做美甲的同學來說,需要注意,而常攝入含亞油酸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對指甲則是大有好處的。

通過觀察指甲來判斷疾病自古有之,比如正常人的指甲呈粉紅色;指甲蒼白則常有貧血、氣血虧損;青紫指甲則提示末梢微循環差,有血淤之症。雖然人體的長骨在青春期骨垢閉合後就停止了生長,但指甲卻從胎兒期直到壽終正寢都會不停地生長。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靈長類祖先為了適應叢林生活,使得指甲得以進化,長指甲為生存帶來的競爭優勢讓這一遺傳特徵被保留下來。在高原史詩小說《最後一個匈奴》里,指甲甚至成為區分民族特徵的一個重要標誌,而現代遺傳學也證實,瓣狀甲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復旦大學專家甚至開展了一項針對山西洪洞瓣狀甲的遺傳學研究,結論表明瓣狀甲的分布居然與明朝初年的山西大移民有關。看來小小的指甲居然承載了民族和歷史的記憶,也是一樁奇事。

人類指甲其實是伴隨着手功能的進化而被日趨重視的,而手的進化則與人類大腦的發達密不可分。所以指甲與智慧也許早有關聯。如今人工智能飛速發展,人的雙手將得到更進一步的解放,未來人類的指甲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很好奇,終會消失亦未可知。至少現在,讓我們善待自己的指甲吧,看,至少目前它對於我們仍很重要,愛美的女生們,其實保護好與裝扮好我們的指甲同樣重要,請務必善待你們的指甲![1]

作者簡介

史傳文,男,42歲,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文藝愛好者,現就職於山東女子學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