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撈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撈佬原意為廣東等地以粵語為母語的廣府人對母語為北方官話的北方人的蔑稱。有時亦稱「北佬」、「撈松」。

現代用法

改革開放後因推廣普通話運動,一些來自未開發的省份的居民到廣東經商期間,基本上也使用普通話和廣東本地人交流,因廣東人長期習慣粵語交流,本來想說「老兄」打招呼,但是最後因為發音不準說成了撈松[1],是因為粵語口音的原因再加上當時這一代的人熟練使用普通話的廣府人不多,久而久之,因外來打工者的素質讓本土的廣府人很不滿,所以撈松也被如此稱呼任何外省人

由於粵語在廣東的通用語關係,並非以粵語作為母語的廣東潮汕人客家人如果懂得粵語,使用蔑稱時也通常使用這稱呼。現在用來稱呼在廣東省境內對不會粵語人士的稱呼,所以導致珠三角以外的非粵語使用者潮汕人和客家人因為在珠三角打工而不會說粵語,亦有可能被粵語使用者的廣府人呼為撈仔、撈頭、撈松,因為潮汕人和客家人使用的本土潮汕話與客家話和粵語有很大的差別,大多數都不懂粵語,或者對粵語「會聽不會講」,僅有喜歡看香港電視台,廣東粵語電視台的客家人潮汕人才能用粵語與廣府人交流。廣西境內有粵語地區分布,廣西的粵語使用者也會用這一詞彙去稱呼來到當地的北方人。 但是廣西境內非粵語分布的地區則未必使用這一詞彙。粵語童謠有「撈松撈松,唔食芫荽蔥,買定棺材掘定窿」[2]。意似為不吃芫荽、蔥等有強烈氣味的蔬菜的人,即為撈松。

但近年來廣州地區,用「撈」對任何珠三角境內不會講粵語的人士的稱呼,也越來越頻繁。是因為年年以來,大部分非珠三角地區和外省的打工者湧入珠三角,導致使用粵語的頻率也漸漸降低了,因為粵語屬於非官話方言,外地人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僅有少部分才能用粵語和廣府人交流。導致本土廣州人認為粵語沒落的危險。但目前年輕一代的外地打工者,自從香港娛樂沒落後,粵語的影視、流行歌曲,沒有比以前能夠吸引人了,不僅「只想打工,不想入鄉隨俗」的思想,還想做出因不滿廣府人用自己聽不懂的「鳥語」交流而做出「抵制本土『鳥語』」的行動,引起粵語使用者和粵語愛好者的反感。在廣州,不僅是廣州本地人,連珠三角其他城市粵語使用者的打工者(甚至包括廣西粵語區的打工者),也默默暗示的用「撈」來稱呼一切開口不講粵語的人士。

視頻

撈佬 相關視頻

原來粵語 撈佬 是這個意思
外省人叫「撈松」?為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