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授三公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授三公祠,建築占地2000多平方米,為藤縣大紅八角「始祖」黃海臣紀念其先祖授三公而建,故名「授三公祠」,為木石磚瓦結構,三進深,之間有迴廊天井月門,布局精妙嚴謹,雕畫鳳古樸典雅。內牆遍布「竹林七賢」、「孔融讓梨」等名言古畫,屬於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

簡介

藤縣古龍授三公祠建築精美,氣勢恢宏,堂內雕樑畫棟,內藏大量雕刻繪畫,描畫的人物形象生動、畫工精美,同時授三公祠還是黃氏家族的宗祠,這裡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不愧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和人文歷史於一身的文物建築。今天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授三公祠位於藤縣古龍鎮,離國道321線約500米,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藤縣比較有名的清代建築。由於地方政府和熱心人士重視文物保護,「授三公祠」雖歷經風雨,仍然雄風猶在,香火鼎盛。二00一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經上級考證,廣西區人民政府於二00九年五月四日公布,授三公祠為廣西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特色

授三公祠是古龍、平福、濛江等地黃姓人的宗祠,供奉着祖先授三公。它建於清末民國初,採用中國古代傳統的建築方式,建築科學、做工考究,每一塊磚都是經人工磨製,再配以糯米漿、石灰砌建;屋頂雕龍畫鳳,內牆以儒家典故詩畫裝飾,古樸典雅,對研究人文風情有重要的價值,是珍貴的文物資料。祠堂保存基本完好,在文革時雖有所損壞,一度被當作糧食倉庫使用,近年來被文博部門重新修復,作為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經專家考評可以申報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授三公祠」飽經滄桑,見證着歲月的變遷。授三公於明朝天順年間搬遷到古龍定居,經過40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艱苦創業,逐漸發展成為本地的一大望族,其中最有聲望、貢獻最大的是倡建「授三公祠」的黃海臣。黃海臣於兩廣總督陸榮廷主政期間,曾先後任東莞、乳源、鶴山三縣縣長,為政清廉,後來厭倦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遂出洋遊歷,在南洋(新加坡)經營橡膠林,晚年目睹家鄉貧窮落後,經多方考察,從龍州引種八角回藤縣古龍鎮種植,並成立股份制公司,開藤縣大紅八角種植先河,被人稱為藤縣八角「始祖」。古龍鎮也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大紅八角之鄉」。 「授三公祠」在「文革」期間曾一度荒廢、蕭條。80年代後,沐改革開放春風,地方黨政領導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落實文物保護政策,加上廣集社會力量,「授三公祠」的修繕、整理工作得以全面展開,百年古祠亦芳容重現,現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儒家經典為內容的牆體壁畫、以團結和諧為內容的楹聯字幅、以古樸典雅為特徵的建築風格,無不讓人感受着百年古祠的獨特文化魅力。 「授三公祠」已經成為古龍鎮的旅遊景點,吸引着各方遊客。「授三公祠」位於藤縣古龍鎮,離國道321線約500米,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藤縣比較有名的清代建築[2]

視頻

授三公祠 相關視頻

廣西藤縣古龍【授三公祠】金獅升座 誌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