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洛源的孔子(李桂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探洛源的孔子》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桂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探洛源的孔子
讓我們把時光倒回到2567年前,這一年的9月28日,在山東省曲阜市一個叫做尼丘山的地方,一個嬰兒誕生了,家人取其名曰「丘」,字「仲尼」,這個名字自然是與尼丘山有着很大關聯了,這也就是我們後世尊稱孔聖人的孔子。
孔子生下來時頭頂有一個對於頭顱來說堪稱巨大的凹陷,可能正因了這凹陷的特殊功能,讓他一生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周遊列國十四載,得各國之尊崇;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獲千年之敬仰;辦家學、授道業,傳弟子三千,成七十二賢人,開私學之先河。被奉作儒家學派創始人。
就是這位被後人奉作聖人中之聖人(至聖)的孔先生,獨對名叫李聃的老子尊崇有加。公元前518年的春天,周朝都城洛邑沐浴着一片春光,35歲的孔子和一個叫做南宮敬叔的學生一齊前來參拜老子。洛邑城裡,他顧不上欣賞王城內大好美景,也無暇顧及滿街美女,急急忙忙地拜謁了老子。他先被老子及肩的雙耳所震撼,又被老子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他曾感慨地對弟子們說:「我知道有飛鳥、游魚和走獸,飛鳥可以以箭射之,游魚可以以絲釣之,走獸可以以網捕之,至於乘風九天之上的龍,人不可捉摸。老子深邃的思想,就像天上不可捉摸的龍啊!」在藏室官老子的安排下,孔子一頭扎進了周王室的圖書館裡,在他看來,一生都沒見過的浩瀚藏書就鋪排在面前,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如饑似渴、晝夜攻讀,大獲裨益。一個月的時間裡,老子似乎也看到了孔子的非凡,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他想告訴孔子看問題不要太深刻,講話不要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就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孔子似乎記下了,又似乎沒有記下,因為以後的歲月里他從來沒有照此去做。
回到魯國,老子博學多才、思想深邃的形象在孔子的面前揮之不去。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再一次拜謁老子。但事情並沒有他想得那麼簡單,再一次前往洛邑,已是二十年之後了。這一年,他55歲。帶着他更多的得意弟子們。他乘坐着牛車,牛車上載滿書簡,偕眾弟子沿着洛水逶迤奔洛邑而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年辭別孔子後的老子已辭去藏室官之職,騎青牛、攜祥雲,一路向西,在函谷關頭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後不知所向。沒有見到老子的孔子只好在洛邑城裡憑弔了老子聖跡,站在洛水岸邊看着東去不返的流水喟然長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看到老師如此傷情,弟子們有了一個讓老師放鬆心情的辦法。子路對老師說:這眼前流淌着的洛水源於秦、界於楚,既然到此,我們前往源頭探個究竟如何?孔子想:洛水拱衛着周室,下行匯於黃河,是黃河的一條主幹流,倒是值得一探。既己西行至此,弟子們又有這樣的願望,去探一探也好,於是決定溯洛而上,「以窮洛源」。
一行數十人,先沿洛水北岸至宜陽,然後渡河南岸,逆水而上。此時,正是春深時季,洛水兩岸、青山如黛,鳥語不絕、猿聲不斷,山花爛漫、香氣襲人。行走在這樣美麗的景色之中,弟子們跟着老師遇物而問、遇事而論,大獲長進。數日之後,一條峽谷突現眼前:看兩岸,峰巒突起、壁立千刃;觀洛水,巨石森森、白浪滔滔;一條鳥道九曲連環、直插雲霄。問當地百姓,得知此峽谷叫作山河口,是大禹導洛時扒開的豁口,此山道叫作十八盤,是盧氏進出洛邑的重要通道,因道路成十八盤曲而得名。路窄而險,牛車是過不去了。老師吩咐弟子們到附近村莊寄存了牛車,一行人開始登山。至山頂,但見四周山巒逶迤,腳下長河奔流,一條白亮亮的小道盤曲起十八道從山頂彎直抵峽谷,身前身後雲繚霧繞,如入仙境,師徒們大發一通感慨之後才下山而去,當晚借住在據峽谷不遠的莘川鎮,並前往神禹導洛處憑弔。莘川鎮後來改稱范蠡鎮卻是因了越國大夫范蠡曾在此鎮經商而得,後簡寫成了范里鎮。這當是後話。
次日,師徒們繼續沿洛水南岸西行,至伏虎、伏龍山間,但見一條清流由南而北匯入洛水,兩岸景色優美,讓人不忍離去。問路人得知,此河叫做水峪河,河西正有一條大道沿河南去,師徒們臨時決定,沿河尋找美景。南行十餘里,但見清流兩岸,座座村舍參差儼然,縷縷炊煙升騰繚繞,一派鄉村勝景。弟子們在村莊裡找到一處較大的地方借住下來。飯畢,孔先生撫琴彈撥,眾弟子和弦而歌,其肅穆嚴整之狀令村民大感驚異,一打聽才知是周朝最大的學者孔子及其弟子們到了此地。
消息不脛而走。第二天一早,正在院中早讀的師徒們看到院外擠滿了人,一問才知是方圓附近的生員們前來拜謁孔子並強烈要求聆聽教誨。耐不過生員們的一片誠心,師徒們決定午飯後開堂授課。
整個下午,孔子向生員們講述了「忠恕之道」,「溫故而知新」等專題,他立意高遠、講述精闢、論證嚴密、旁徵博引,令生員們如醉如痴。授課結束,生員們還沒有撤離的意思,非要讓他再講一段時間。「窮洛源」的目標還沒有實現,生員們的熱情又讓他不忍離去,怎麼辦?看出了老師心思的顏回主動請纓:生員們如此虔誠,老師在此安心授課,我代老師前去探訪洛源吧!孔子說:既如此,你和子路一塊前往吧!顏回堅持說:留子路照顧先生,我一人即可。孔子一想,顏回是賢達之人,自己曾誇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遂同意了他的請求,並約定半月左右返回此地。
話分兩頭。先說孔子。在這個鎮子裡,孔子介紹了他「仁者愛人」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講授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克已復禮為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等道理。這個鎮後來被叫作燕居鎮,因了《論語》中記述的:「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文字,說孔子居家休閒時很舒展、很高興。後來燕居鎮又改稱文峪鎮,是因為元大德十一年,元武宗曾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各地祭祀孔子的廟宇也都改叫文廟了。
文峪鎮的街中間也建有一個文廟,後來,文廟移到了孔子當年居住過的燕居堂,當地百姓稱孔廟。在此期間,孔子曾帶着部分弟子北渡洛水,前往古盧國曾經的都城沙窩川—現在的三角城游訪,並在距沙窩川東數公里的一個村子裡為當地的生員們授課並留下了幾套書簡。後來,沙窩川改稱傳道鎮,留書的村子改叫了留書村,留書村所在的那條嶺人們稱做留書嶺。
再說顏回,辭別先生與學友,一個人一路西去,雖翻山越嶺、劈荊斬棘、歷經艱辛,但卻走錯了路,沿着一條河而誤入西南群山,待到楚國邊境才恍然大悟:洛水源頭在秦國境內,我怎麼到了楚國邊境?但此時,七八個時日已過,按照與先生半個月的約定,返回還得七八個時日,不敢再耽擱,急急忙忙返回到了先生身邊。先生知道顏回受盡磨難,雖未到達,也盡心盡力了,亦未加責怪。後來,當地人把顏回曾沿岸走過的那條河稱作顏子河。
月余之後,一行人打點行裝,原道返回。盧氏的生員們依依惜別,久久不去。
孔先生走了,他留下的「禮」、「仁」思想,留下的文化種子在盧氏大地上蓊鬱成林,使盧氏的文化底蘊厚重而結實,盧氏人對文化的尊崇深入骨髓,盧氏文化如繁星般輝耀在盧氏上空。[1]
作者簡介
李桂田,筆名歸田,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盧氏縣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