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攻擊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攻擊機
圖片來自ettoday

攻擊機(Attack aircraft),是一種在中、近距離對地面、水面目標攻擊用的軍用飛機[1] ,也是擔任密接支援陸軍的要角。現代的多用途戰機基本上都能取代攻擊機,但仍存在專門的攻擊機。除此之外有些攻擊機是以軍用教練機改裝而來。

但過去日本帝國海軍所稱的攻擊機是指能投放魚雷的轟炸機,包含了初期開發的水平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與現今分類的攻擊機不盡相同。後期開發的轟炸機種與俯衝轟炸機才被稱轟炸機(日文漢字:爆撃機)。

設計特點

攻擊機體型接近重型戰鬥機,性能也十分接近;然而戰鬥機是以攻擊空中目標為主,攻擊機則是以攻擊地面或水面目標為主,故攻擊機較不注重高速飛行與運動性能,噴射時代的攻擊機未必將後燃器列為標準配備。攻擊機的用途近似戰術轟炸機,不過轟炸機是在高空投擲航空炸彈來對地面、水面做較大範圍的爆破攻擊,機槍機炮僅作防禦用;攻擊機則是在低空以機槍機炮來對地面、水面目標做針對性射擊,炸彈火箭魚雷是強化火力用。但現代飛彈聯合直接攻擊械彈問世後,漸成攻擊機的主力武器。

攻擊機的用途為射擊地面與水面目標,故常在低空飛行,易遭到來自下方的攻擊;因此多會強化機腹防禦,保護重要的駕駛員、油箱和控制系統。有的還會設計內嵌式彈倉將危險性較高的武器如炸彈、魚雷和飛彈等藏入機身內,一方面是保護它們降低被擊中自爆的機率,另一方面也能強化空氣力學改善飛行性能,這種設計也符合現代低可偵測性技術所需而被廣泛採用。

武器

攻擊機常見的武器種類包括:

  • 空用槍械
    口徑未達20公厘,殺傷力較小,只能對付無裝甲兵器或步兵,但其重量輕、攜彈量大、後座力小、開發與生產容易,故早期被廣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開始減少。安裝能固定在機身、機翼上或以夾艙的方式攜帶於翼下,雙座機種也會在機背安置旋轉機槍作為防空用。
    口徑達到20公厘,殺傷力較大,能對付裝甲兵器,但其重量重、攜彈量少、後座力大、開發與生產困難,故早期較少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只有四種型號。安裝能固定在機身、機翼上或以夾艙的方式攜帶於翼下。
    • 特殊大口徑火炮
    口徑達到30公厘,殺傷力極大,能對付重裝甲兵器甚至建築物,這類型多是由地面火炮改裝,重量極重、攜彈量極少、後座力極大且多無自動填裝,非常少在使用,目前僅有30公厘口徑者較普遍。安裝多只能固定在機身上。
  • 航空炸彈
對付地面或者是水面目標的常用武器。因為任務型態的關係,攻擊機較常攜帶輕型炸彈,以提高攜帶和可攻擊目標數量。聯合直接攻擊械彈出現後有運用其技術的航空炸彈精準度大幅提高。
有單獨掛載或者是以多管夾艙攜帶多枚的方式。攻擊機大多是攜帶較重的對地型火箭,在精準的飛彈出現前是常見的武器。
對付水面目標的武器。由於要投放魚雷需要有魚雷轟炸機的設計,早期大多攻擊機都沒辦法配備這種武器,只有少數以艦載機型態的會有這樣的設計。
  • 飛彈
現代攻擊機的主力武器,具備高精度,高破壞力和長射程的優點。大多攻擊機都是以空對面飛彈為主,如反戰車飛彈反艦飛彈。有的也會額外攜帶空對空飛彈以對付前來攔截的戰鬥機作防衛。

用途

攻擊機主要用於攻擊敵人在地面(水面)等各種位於前線或者是接近前線的目標,對己方部隊實施直接火力支援,摧毀或是遲緩敵人進行作戰的能力。

攻擊機是由戰鬥機發展出來的機種,任務型態與戰術轟炸機很接近,但是較為強調對地面或者是水面艦隊的直接支援,作戰距離比戰術轟炸機短。

不像戰鬥機,大部分攻擊機不強調高速飛行能力,而專注於良好的低空操縱性和防護性,注重載彈量與可以使用的對地武器的種類。有些機種要求能夠在低空長時間盤旋,因此需要採用平直的小後掠角機翼,以提高飛機在低空低速下的升力。

為了保護飛行員和重要設備受到地面火力的攻擊,在飛機許多部位會加裝裝甲,或者是在設計上特別著重系統的堅固與生存性。

二戰以後隨著直升機的興起與成熟,許多攻擊機的任務改由武裝直升機替代,以增強對地面行動支援的效率與靈活性。

代表機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之攻擊機

參考文獻

  1. 軍用飛機,中華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