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就是那片回味不盡的鄉愁(李三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故鄉就是那片回味不盡的鄉愁》是中國當代作家李三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就是那片回味不盡的鄉愁
和往年一樣,今年的冬天,在隆冬時節的三九天裡,趁着元旦放假的日子,去老家看望父母,這已經是多年來自己度假生活的重要內容和常態了。
老家地處西漢水流域的鄉下,從地理位置上說,應該屬於秦州區南鄉地域。村子裡的住戶,記憶里當中,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按照當時農村分田到戶的相關資料,全村的農戶數也就是29戶人家。時隔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作為一個自然村,也只有45戶人家。這個數據,按照當前的人口外流和遷移情況,或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將會作為一個歷史性的高蜂點,存留在村莊曾經輝煌的記憶里。
村子不大,但這個村莊的格局,依山傍勢,沿着一灣簸箕形地塊逐級抬升形成的天然台階,以梯田分布的自然升降態勢,整飭有度地呈現出一派新農村的獨特氣象。由於地處山坡地帶,按照在當地人言談中慣用的說法,那就是一個典型的山莊,由於北面靠近並田地相連的,也是被川道一帶的當地人,在心目中稱為都是在山上里的關同村。正是因為這兩個村子在地里位置上山水相連,而且粘親帶故的親戚往來也不少,人們在習慣上,乾脆把這裡一攬子就叫關同面小林下!而對生活在這附近一帶山村裡的村民,毫無疑問,也就被叫人家理所當然地叫做關同面小林下山上人了!
自己過去在位於鎮子上的平南中學讀書,不管風吹日曬,也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是不放假,那些村子裡上學的娃娃們,都會風雨無阻起早摸黑,背着書包去學校,儘自己進作為學生的應肩負的學習責任。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一路成長起來的。
在初中的幾年時間裡,都是每天用自己的雙腳和兩條腿步行走路。從家裡到學校所在的鎮子之間,當時按照老一代人的粗略估算,認為大概是八里路之遙,說到兩地之間的路途都叫八里路。青少年時代,正是思想活躍,精力旺盛,一天到晚忙碌下來。除了肚子有點餓想吃飯,好像也感覺不到苦和累似的。
放學從學校出來,走在回家的路上,大家邊趕路邊談笑或打鬧,不知不覺間也就很快回到了各自的家裡。記得有一年的春季,和我年齡一般大小一個的同村孩子,早上和我們一道去學校上學時,用家裡拿的繩子,捆綁着一抱當地隨處可見的灌木叢條捎給親戚家用於搭扁豆架。正是那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他帶的那根繩子,成了一把丈量這條道路長短的標尺。那着繩子等量足下走過的路從鎮子所在的橋頭進溝,沿着彎彎曲曲的山路,一直到村子路口,折合下來一算,恰好好是七華里多出了20米!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正是這一談笑之間偶然的話題和機會,我們一個村子裡的這些同學少年,卻用準確無誤的數據,改寫了這一長期以來人們固已有之的認知。
我們每天從家裡出來,沿着山樑上通往鎮子上的鄉間道路,要花四十分鐘的時間走7華里過一點的山路,每天來回往返一趟,算計下來的行程就是14華里。記得在上初二的那一年,當時的初中和高中學制,都是兩年,後來因為教育體制改革推出新政,到了我們這一屆,正好就趕上了初中三年的第一波次。轉眼到了1984年,記得畢業要添的檔案表冊里,有一欄要填寫關於家庭出身的信息。在畢業班的教室里,有學校專門安排指定的老師輔導全班同學填寫。從到了上學的年齡起,我們家的成份,一直填寫的是地主,這一次卻一律按社員填寫,慢慢地到事後才知道,當時中央在落實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當時被稱為「地富反壞右」的這一大批人,還有文革中被戴上各種帽子的與冤假錯案相關涉人員。也正是這初中畢業的那一年,學生畢業檔案所屬的戶籍管轄欄,長期沿用的天水縣也改換名稱了,第一次填上了秦城區這一新的稱謂。高中教育,在初中學制由兩年改為三年以後的1987年,也從兩年變成了三年,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要參加正式高考,前面還有一個高考預選的考試,只有通過預選考試取得高考資格,才可以有參加正式高考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正是我自己這一屆,趕上了當時國家教育改革這一關鍵時間點。
回想當時在老家農村的就學經歷,學習條件的艱苦,每天上學期間的行路難,這些曾經有過的人生閱歷,印證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生活哲理。環境育人,時代條件和艱苦的現實生活磨練,無疑對於當時所有抱有希望,謀求通過上學和中考高考成功,來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莘莘學子,勢在必然的造就和提供了一種源自生活與環境的激勵,激活與點燃了與自身追求相關的自覺意識。站在自己身為教師的角度,對比在當下社會生態和教育環境下,處在飽受焦慮和學習重負雙層夾縫中的家長和孩子們,我們才切身地感受和覺悟得到,其實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和求學經歷,其實是非常幸運和幸福的,因為我們更加懂得珍惜和滿足於曾經的付出和努力帶給自己的美好生活,更能體悟得到和珍視自己苦盡甘來的人生追求與價值。
走在相間的小路上,眼前所見,依然是曾經熟悉的山山水水。白天裡鄉間的鳥語,還有頭頂的藍天白雲,以致於傍晚間輝映山頭的落日。還有夜空里閃閃爍爍的點點星光,在一弓彎月淡淡的紅暈里,浸透了冬天里特有的的寒冷氣息。一切都是那樣的讓人感動,一如過去歲月里曾經有過的美好記憶和人生經歷。但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留守的村莊依然在堅守。但留不住的,是在城鄉巨變的時代脈動里,大量人口由鄉間湧向城市的外流步伐。
三十二年回故里,青山依舊,村莊和田園風景依然。所不同的,就是村子裡的常住人口日漸稀少,以致當大量的農村人口在城市裡安家落戶的同時,回鄉之行,留給自己的只有那些難以忘懷的記憶,還有心思里因為懷舊和留戀不舍而滋生出的一片鄉愁。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在同樣的農村,那種田園牧歌式的場景,已離自己和現代人越來越遠。 [1]
作者簡介
李三祥,自號嶓冢山人,甘肅天水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